台灣隊在美國1〉建大輪胎:生產、供應、用人,全面在地化

「台灣隊長」鴻海買下俄亥俄整車廠,領軍供應鏈,搶進美國電動車商機,包括建大輪胎;與達明、上銀等台灣機械大廠結盟的印第安納台商德利盟;併購美國百年企業西屋馬達,成為東進台商先行者的東元等。台灣隊已蓄勢待發,要一圓台灣電動車供應鏈的美國夢。

「台灣車輛工業一直以來都缺乏母雞來帶小雞……」站在建大位於俄亥俄州研發中心,董事長楊啟仁感嘆,韓汽車因為有領頭羊現代與KIA,帶動韓國汽車零件業興盛,日本更是如此。

提起鴻海今年買下俄亥俄州整車廠,楊啟仁話鋒一轉,語帶希望說,如今電動車將帶來全新的機會,「我們很期待這次鴻海能扮演領頭羊,帶著台灣供應鏈一起前進。」

楊啟仁的感慨其來有自。做為台灣輪胎雙雄,建大年營收將近350億元。但從腳踏車到汽車輪胎,這一路,建大走了將近40年才到。

1962年,建大從彰化員林一家腳踏車內胎小廠起家。從自行車胎、摩托車胎到工業車胎,即便很早拿下高爾夫球車輪胎全球市占逾八成的龍頭地位,台廠要打進封閉的乘用車胎供應鏈,並不容易。這也是建大堅持在美國成立研發設計中心。

俄亥俄州東北凱霍加河畔的阿克隆,自從1898年固特異輪胎落腳建廠發跡後,逐漸發展成從橡膠原料、研發、設備到輪胎製造廠聚集,最重要的「美國輪胎集散地」與「世界橡膠首府」。

一百多年後,來自台灣的建大,東進美國,最關鍵的「大腦」兼指揮中心,首選也是阿克隆。

阿克隆建大設計中心,離鴻海俄亥俄州的整車廠僅一小時車程,外觀並不顯眼,裡面卻有著價值上億元的輪胎研發檢測設備。實驗室裡,光是輪胎橡膠配方,有上萬種。

深耕美國,設計中心沒有台灣人

雖是台灣的本土品牌,阿克隆建大設計中心卻沒有一個台灣人。

1998年,建大收購第一家美國輪圈廠,隔年收購第二家,2004年第三家。楊啟仁說,「美國製造,我們也是一步一腳印地在摸索。」

楊啟仁觀察,想深耕美國市場,一定要當地化,「美國市場這麼大,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要深耕美國,讓美國人接受你,就不能把自己看成台灣人,楊啟仁強調,「你要把自己看成當地人。」

建大在美國有五個據點,員工超過600人,「我們並沒有從台灣引進任何的一兵一卒一將,完全在地化,當地人管理。」

楊啟仁表示,過去兩年疫情間,停工、停產、海運塞港,運期從30天變150天,整個汽車供應鏈被打亂,「大家都吃了大虧,開始思考如何縮短供應鏈。」

「現在看來,美國製造勢在必行。」楊啟仁觀察,像是日本普利司通、法國米其林及美國固特異等大廠,在全球主要市場都設有輪胎廠,「就地生產、就地供應」模式,省下海運費用外,還能避免全球重返保護主義產生的關稅障礙。

看好鴻海可望母雞帶小雞,領軍台灣零組件前進美國市場。但楊啟仁認為,現階段訂單還未放量,台廠布局美國,可先考慮研發與發貨中心雙軌並行彈性模式。

研發設計中心可貼近市場與消費者,優化產品。發貨中心,以庫存方式就地供應美國;前提是,確保不斷貨。楊啟仁透露,建大曾為了即時供貨車廠,從台灣空運輪胎到美國。

建大也積極備戰電動車輪胎,未來輪胎會「更節能,更耐重、耐磨,更智慧還能收集數據。」

楊啟仁透露,建大除了既有的輪圈廠,考慮輪胎也在美國製造。台商萬里東征,美國夢正在實現。

建大輪胎
成立:1962年
董事長:楊啟仁
年營收:348.96億元
主力產品:輪胎、輪圈 美國布局:俄亥俄州Akron設計研發中心,喬治亞州、俄亥俄州及印第安納州輪圈廠

圖/建大輪胎董事長楊啟仁表示,將積極應戰電動車輪胎商機。陳之俊攝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2月號:https://bit.ly/3Wtkx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