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7現場直擊〉見證民間力崛起,公私伙伴關係成新主流
在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 Sheikh)舉行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大會(COP27),已經落幕。整整兩週、外加兩天的延長賽,各國攤開碳排帳冊,最髒的石化燃料、最難克服的重工業碳排,一一拋出,尋求解方。
快活不下去的開發中國家,更是自揭傷疤,向世界控訴、求償,造就史上破天荒的頭一遭:「損失與損害」正式在決議中立案。
有人說,這是一場「道德的勝利」,但才言猶在耳的1.5°C升溫目標呢?汰換石化燃料的決心呢?
只能說,在這個結合「秀場」與「展演」活動結束後,科學家、主政環保的官員們,夜以繼日的工作,才正要開始。
找答案,或許不該只是繼續盼望政府的作為。《遠見》記者在COP27全球氣候議題的最前線,現場直擊,崛起的私部門做了哪些努力?各國氣候官員們決定了什麼?未來,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首次通過「損失與損害」基金,富國卻不埋單
「在場沒有聽到反對,那麼,『損失與損害』基金,如是通過。」11月20日清早,COP27主席蘇克里(Sameh Shoukry)敲響議事槌,史上第二長的COP,終於在締約國間達成共識。
攤開歷來氣候政治的討論中,核心議題一路變遷:過去,為防止地球持續升溫,開始推動減排(Mitigation)溫室氣體、能源轉型;後來則增加人類如何與極端氣候共存的調適策略(Adaptation),如防災科技、蓋堤防。
演變至今,主流氛圍又轉向全球的氣候受害國,把矛頭直接指向歷史上的碳排大戶,透過科學歸因,尋求國際社群直接、立即的賠償。如非洲僅排放全球3%的溫室氣體,卻因為貧富差距,成為極端氣候、生活物資飆漲下,受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
快活不下去的開發中國家,更是自揭傷疤,向世界控訴、求償,造就史上破天荒的頭一遭:「損失與損害」正式在決議中立案。
有人說,這是一場「道德的勝利」,但才言猶在耳的1.5°C升溫目標呢?汰換石化燃料的決心呢?
只能說,在這個結合「秀場」與「展演」活動結束後,科學家、主政環保的官員們,夜以繼日的工作,才正要開始。
找答案,或許不該只是繼續盼望政府的作為。《遠見》記者在COP27全球氣候議題的最前線,現場直擊,崛起的私部門做了哪些努力?各國氣候官員們決定了什麼?未來,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圖/易淳敏整理
首次通過「損失與損害」基金,富國卻不埋單
「在場沒有聽到反對,那麼,『損失與損害』基金,如是通過。」11月20日清早,COP27主席蘇克里(Sameh Shoukry)敲響議事槌,史上第二長的COP,終於在締約國間達成共識。
攤開歷來氣候政治的討論中,核心議題一路變遷:過去,為防止地球持續升溫,開始推動減排(Mitigation)溫室氣體、能源轉型;後來則增加人類如何與極端氣候共存的調適策略(Adaptation),如防災科技、蓋堤防。
演變至今,主流氛圍又轉向全球的氣候受害國,把矛頭直接指向歷史上的碳排大戶,透過科學歸因,尋求國際社群直接、立即的賠償。如非洲僅排放全球3%的溫室氣體,卻因為貧富差距,成為極端氣候、生活物資飆漲下,受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