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直擊〉電動車關鍵灘頭堡,鴻海120天搶下「即戰力」車廠,落腳俄亥俄小鎮
兩年前,鴻海第一屆科技日,正式公開宣布進軍電動車。究竟3C代工大軍優勢,如何在多重限制下挑戰百年造車工藝?《遠見》獨家直擊,鴻海赴美卡位120天,入主俄亥俄州Lordstown整車廠運籌帷幄的關鍵時刻。
「很幸運,美國電動車Lordstown Motors整車廠,我們去年以2.3億美元買下,不到一年,現在市場喊價已經超過8億美元!」站在俄亥俄州這座看不到邊際的電動車廠內,鴻海集團產品長、電動車舵手蕭才祐低調說。
關鍵,就出在一紙法案。
8月,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4370億美元的IRA(Inflation Reduction Act,降低通膨法案),逼得業者著急在美國找廠,像是挾平價電動車準備大舉前進美國的韓廠現代汽車。這也讓Lordstown Motors這家三度易手、虧損連連的新創電動車廠,由黑翻紅,成了搶手貨。
一位當地供應鏈業者透露,「聽說日、韓車廠,最近都很積極地想找鴻海合作。」難怪現代汽車會緊張,他們在美國並沒有整車組裝廠,自己蓋,最快也得2025年才能量產。屆時,市場恐怕早已被分食。
在全球電動車決戰的關鍵時刻,差之毫釐,就可能失之千里;而在這一役搶占「美國製造」先機的鴻海,只是幸運之神降臨?
事實上,這場電動車對弈中,最關鍵的「落子」,鴻海早在兩年前就開始布局了。
闖新路!鴻海電動車迎難而上,挑戰要求最多的美國設廠
2020年,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接班一年,正式拍板「3+3轉型大計」。2020年10月19日,鴻海第一屆科技日發表MIH電動車平台,公開揭示鴻家軍將挾3C代工大軍優勢,挑戰傳統百年造車,前進電動車造局。
當時業界不但看不懂,更不看好,鴻海要如何在百年傳統車廠,以及電動車新創巨頭特斯拉、比亞迪的包圍夾擊下,闖出一條新路?
如今看來,最艱險、最挑戰的美國,正是鴻家軍早已鎖定的關鍵戰場;一如20年前,鴻海找上蘋果。
事實上,相較於歐洲與中國,美國對車輛安全的要求最嚴格,「董事長說,我們要『迎難而上』。」
搶買廠!首座整車廠落腳俄亥俄,鴻海保證不裁員成勝出關鍵
鴻海首屆科技日一結束,蕭才祐立刻收拾行囊,單槍匹馬赴美,「當時我們連訂單、客戶在哪裡都還不知道。」從加州到中西部,從矽谷到底特律,從科技新創找到農業大亨,蕭才祐跑遍美國。
二個多月後,鴻海美國迎來第一個好消息;位於加州的新創車廠Fisker,決定放棄與福斯電動車平台MEB,以及歐洲專業整車廠Magna International的合作,轉而結盟鴻家軍開發新車,目標25萬輛。
成功擊退歐洲電動車龍頭福斯,訂單有了,但,車子要在哪裡開發、生產?
事實上,蕭才祐赴美另一個重要的任務是,把鴻海第一座整車廠蓋起來。看上鴻海威斯康辛州現成的土地與水、電等基礎建設已完備,「董事長原本要我去威州蓋廠。」只是,自建車廠最快二年才能完工使用;如何找到足夠的人才,更是棘手挑戰。
2021年4月,得知電動車新創Lordstown Motors俄亥俄州整車廠因為不堪虧損想賣廠。蕭才祐透露,赴美一年來,不乏傳統車廠求售,始終沒心動,直到看到俄亥俄Lordstown。
「這裡曾是美國通用汽車最大、最重要、也最賺錢的生產線之一,年產量達60萬輛。」通用從與日本豐田的競爭敗陣後,逐漸退出小車市場,員工不捨,集資買下該廠,後來轉型電動皮卡車新創Lordstown Motors。
蕭才祐透露,外界僅知,鴻海看上該廠,除了硬體、產線與人才即戰力,事實上,Lordstown皮卡電動車還有個祕密武器,就是輪轂馬達平台專利。媲美悍馬車的跋山涉水的超強皮卡,讓美軍也搶著下單。
只是,一家擁有「即戰力」的電動車整車廠,鴻海想收編,還得先擊退眾多強勁對手,「談判過程,還有其他競爭者,不乏歐美知名組裝廠與車廠。」蕭才祐透露。
鴻海是如何勝出的?
蕭才祐赴美,單槍匹馬在俄亥俄州蹲點,先說服當地仕紳,又親赴州政府,保證鴻海絕對不會裁掉工廠任何一個人;這意味著鴻海到美國造車,在還沒有訂單與收入的情況下,就得扛下每天「只出不進」的高額人事成本壓力。
搶時間!鴻海克服3大難關:當地工會、產線優化、供應鏈管理
對外,有競爭者虎視眈眈;對內,蕭才祐得說服集團投資。那陣子,他的會議幾乎是從早到晚,「幸好,董事長很支持,每天一早6點跟我連線開會,決策很快,」四個月後,鴻海攻下關鍵灘頭堡Lordstown。
但,另一個挑戰旋即而來,華人企業想買這樣一家堪稱「血統純正」的美國車廠,不但挑戰當地民族意識敏感神經,鴻海的中國大陸事業版圖不小,美國政府同意嗎?台灣投審會通過嗎?
鴻海造車,得跟時間賽跑。
蕭才祐坦承,還未獲主管機關通過,鴻海就投入人力與資金,進駐車廠重整產線。甚至,跟地方政府溝通,翻修工廠附近的交通要道。
將近120天的等待,交易案隨時可能破局,「風險一定有,但我們得搶時效,再擔心,還是得做,」所幸,蕭才祐超前部署的「敦親睦鄰」奏效。
2022年初,交易案通過,鴻海取得關鍵版圖。但要順利生產、獲利達標,還得克服三大難關。
首先,是足以癱瘓生產的強勢工會。
在美國工作很長一段時間,蕭才祐了解,美式管理與傳統台式管理,有根本上的不同。透過中午免費供餐,與員工近距離互動,才能聽到第一線想法,事先預防。「與其讓員工透過工會強勢溝通,不如我們主動與員工互動。」
再者,是柔性生產。一樣是造車,憑什麼同業做會虧損連連,鴻海卻能獲利?關鍵就在「柔性產線」。傳統車商固定產線,牽一髮動全身,一旦確定車型,就得大量生產,年產量沒有十萬台,很難獲利。
但電動車不同,尤其是新創,新車市場未打開前,如何順利生產又獲利?這,便成了鴻海勝出的關鍵。
Lordstown Motors廠區不起眼的角落,與傳統汽車生產線迥異,地上沒有固定軌道,只有一台台可隨時升降的無人自動搬運車AGV。台上是一輛組裝中的電動新車,一旁是來自北美龍頭車廠,包含通用、福特、Stellantis與特斯拉的工程師。
隨時升降的組裝台,代替固定產線,可適應各種不同車款。甚至可因應不同零配件,以模組化變化產線,隨時移動到工廠的任何一個工作站。
這個蕭才祐口中的「柔性產線」,有何特別?
「跟鴻海合作,我們可以幫客戶把新車開發、生產成本,降低到七成,而且開發速度更快,少量也能生產,這就是機會。」蕭才祐揭露鴻海打造的祕密武器,將顛覆傳統,大幅降低電動車開發成本與新車上市風險。
顛覆傳統車廠供應鏈的祕密武器,還有「供應鏈Park」。擅長供應鏈管理,鴻海已找到車輛製造Just in time解方。蕭才祐指著俄亥俄廠區外唯一大片未開發的空地,「這裡會規劃『供應鏈Park』,建廠投資太大,我們的零組件供應商,可先租用我們的產線生產,就近供應。」
搶速度!2022年底量產,鴻海劉揚偉:我們慢,也不慢
八個月買廠、四個月重整,2022年底準備就緒,2023年可望量產,比起預期的2024年,進度超前。
形容鴻海造車,劉揚偉說:「我們慢,也不慢。」
「不要看鴻海像是一頭巨象,一旦確定,從高層決策到落地執行,可以比新創公司還快。」一位熟悉鴻海的業者形容。
打頭陣的蕭才祐感受深刻,電動車從拍板到落地,他就像急行軍一般,未曾有過任何鬆懈,精準出擊之下,氣走韓廠與歐美整車代工廠勁敵,領先兩年,搶占先機。然而,面對新車問世,大家引頸期待的量產,蕭才祐卻刻意放慢腳步,堅持這次一定要「慢一點」。
「美國是鴻海最關鍵的布局,未來會複製這裡的柔性生產、供應鏈管理。因此,美國的第一輛車,至關重要。」蕭才祐表示,「第一輛車,我們寧願『蹲好馬步』,後面才能走得更順、更快、更長久。」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2月號:https://bit.ly/3Wtkxhz】
「很幸運,美國電動車Lordstown Motors整車廠,我們去年以2.3億美元買下,不到一年,現在市場喊價已經超過8億美元!」站在俄亥俄州這座看不到邊際的電動車廠內,鴻海集團產品長、電動車舵手蕭才祐低調說。
關鍵,就出在一紙法案。
8月,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4370億美元的IRA(Inflation Reduction Act,降低通膨法案),逼得業者著急在美國找廠,像是挾平價電動車準備大舉前進美國的韓廠現代汽車。這也讓Lordstown Motors這家三度易手、虧損連連的新創電動車廠,由黑翻紅,成了搶手貨。
一位當地供應鏈業者透露,「聽說日、韓車廠,最近都很積極地想找鴻海合作。」難怪現代汽車會緊張,他們在美國並沒有整車組裝廠,自己蓋,最快也得2025年才能量產。屆時,市場恐怕早已被分食。
在全球電動車決戰的關鍵時刻,差之毫釐,就可能失之千里;而在這一役搶占「美國製造」先機的鴻海,只是幸運之神降臨?
事實上,這場電動車對弈中,最關鍵的「落子」,鴻海早在兩年前就開始布局了。
闖新路!鴻海電動車迎難而上,挑戰要求最多的美國設廠
2020年,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接班一年,正式拍板「3+3轉型大計」。2020年10月19日,鴻海第一屆科技日發表MIH電動車平台,公開揭示鴻家軍將挾3C代工大軍優勢,挑戰傳統百年造車,前進電動車造局。
當時業界不但看不懂,更不看好,鴻海要如何在百年傳統車廠,以及電動車新創巨頭特斯拉、比亞迪的包圍夾擊下,闖出一條新路?
圖/拜登力拚美國製造,台灣鴻海集團身先士卒,帶領台灣供應鏈萬里東征。達志
如今看來,最艱險、最挑戰的美國,正是鴻家軍早已鎖定的關鍵戰場;一如20年前,鴻海找上蘋果。
事實上,相較於歐洲與中國,美國對車輛安全的要求最嚴格,「董事長說,我們要『迎難而上』。」
搶買廠!首座整車廠落腳俄亥俄,鴻海保證不裁員成勝出關鍵
鴻海首屆科技日一結束,蕭才祐立刻收拾行囊,單槍匹馬赴美,「當時我們連訂單、客戶在哪裡都還不知道。」從加州到中西部,從矽谷到底特律,從科技新創找到農業大亨,蕭才祐跑遍美國。
二個多月後,鴻海美國迎來第一個好消息;位於加州的新創車廠Fisker,決定放棄與福斯電動車平台MEB,以及歐洲專業整車廠Magna International的合作,轉而結盟鴻家軍開發新車,目標25萬輛。
成功擊退歐洲電動車龍頭福斯,訂單有了,但,車子要在哪裡開發、生產?
事實上,蕭才祐赴美另一個重要的任務是,把鴻海第一座整車廠蓋起來。看上鴻海威斯康辛州現成的土地與水、電等基礎建設已完備,「董事長原本要我去威州蓋廠。」只是,自建車廠最快二年才能完工使用;如何找到足夠的人才,更是棘手挑戰。
2021年4月,得知電動車新創Lordstown Motors俄亥俄州整車廠因為不堪虧損想賣廠。蕭才祐透露,赴美一年來,不乏傳統車廠求售,始終沒心動,直到看到俄亥俄Lordstown。
「這裡曾是美國通用汽車最大、最重要、也最賺錢的生產線之一,年產量達60萬輛。」通用從與日本豐田的競爭敗陣後,逐漸退出小車市場,員工不捨,集資買下該廠,後來轉型電動皮卡車新創Lordstown Motors。
蕭才祐透露,外界僅知,鴻海看上該廠,除了硬體、產線與人才即戰力,事實上,Lordstown皮卡電動車還有個祕密武器,就是輪轂馬達平台專利。媲美悍馬車的跋山涉水的超強皮卡,讓美軍也搶著下單。
只是,一家擁有「即戰力」的電動車整車廠,鴻海想收編,還得先擊退眾多強勁對手,「談判過程,還有其他競爭者,不乏歐美知名組裝廠與車廠。」蕭才祐透露。
鴻海是如何勝出的?
蕭才祐赴美,單槍匹馬在俄亥俄州蹲點,先說服當地仕紳,又親赴州政府,保證鴻海絕對不會裁掉工廠任何一個人;這意味著鴻海到美國造車,在還沒有訂單與收入的情況下,就得扛下每天「只出不進」的高額人事成本壓力。
搶時間!鴻海克服3大難關:當地工會、產線優化、供應鏈管理
對外,有競爭者虎視眈眈;對內,蕭才祐得說服集團投資。那陣子,他的會議幾乎是從早到晚,「幸好,董事長很支持,每天一早6點跟我連線開會,決策很快,」四個月後,鴻海攻下關鍵灘頭堡Lordstown。
但,另一個挑戰旋即而來,華人企業想買這樣一家堪稱「血統純正」的美國車廠,不但挑戰當地民族意識敏感神經,鴻海的中國大陸事業版圖不小,美國政府同意嗎?台灣投審會通過嗎?
鴻海造車,得跟時間賽跑。
蕭才祐坦承,還未獲主管機關通過,鴻海就投入人力與資金,進駐車廠重整產線。甚至,跟地方政府溝通,翻修工廠附近的交通要道。
將近120天的等待,交易案隨時可能破局,「風險一定有,但我們得搶時效,再擔心,還是得做,」所幸,蕭才祐超前部署的「敦親睦鄰」奏效。
2022年初,交易案通過,鴻海取得關鍵版圖。但要順利生產、獲利達標,還得克服三大難關。
首先,是足以癱瘓生產的強勢工會。
在美國工作很長一段時間,蕭才祐了解,美式管理與傳統台式管理,有根本上的不同。透過中午免費供餐,與員工近距離互動,才能聽到第一線想法,事先預防。「與其讓員工透過工會強勢溝通,不如我們主動與員工互動。」
再者,是柔性生產。一樣是造車,憑什麼同業做會虧損連連,鴻海卻能獲利?關鍵就在「柔性產線」。傳統車商固定產線,牽一髮動全身,一旦確定車型,就得大量生產,年產量沒有十萬台,很難獲利。
但電動車不同,尤其是新創,新車市場未打開前,如何順利生產又獲利?這,便成了鴻海勝出的關鍵。
Lordstown Motors廠區不起眼的角落,與傳統汽車生產線迥異,地上沒有固定軌道,只有一台台可隨時升降的無人自動搬運車AGV。台上是一輛組裝中的電動新車,一旁是來自北美龍頭車廠,包含通用、福特、Stellantis與特斯拉的工程師。
圖/鴻海俄亥俄州Lordstown整車廠「柔性產線」,是鴻海獲利的關鍵之一。陳之俊攝
隨時升降的組裝台,代替固定產線,可適應各種不同車款。甚至可因應不同零配件,以模組化變化產線,隨時移動到工廠的任何一個工作站。
這個蕭才祐口中的「柔性產線」,有何特別?
「跟鴻海合作,我們可以幫客戶把新車開發、生產成本,降低到七成,而且開發速度更快,少量也能生產,這就是機會。」蕭才祐揭露鴻海打造的祕密武器,將顛覆傳統,大幅降低電動車開發成本與新車上市風險。
顛覆傳統車廠供應鏈的祕密武器,還有「供應鏈Park」。擅長供應鏈管理,鴻海已找到車輛製造Just in time解方。蕭才祐指著俄亥俄廠區外唯一大片未開發的空地,「這裡會規劃『供應鏈Park』,建廠投資太大,我們的零組件供應商,可先租用我們的產線生產,就近供應。」
搶速度!2022年底量產,鴻海劉揚偉:我們慢,也不慢
八個月買廠、四個月重整,2022年底準備就緒,2023年可望量產,比起預期的2024年,進度超前。
形容鴻海造車,劉揚偉說:「我們慢,也不慢。」
「不要看鴻海像是一頭巨象,一旦確定,從高層決策到落地執行,可以比新創公司還快。」一位熟悉鴻海的業者形容。
打頭陣的蕭才祐感受深刻,電動車從拍板到落地,他就像急行軍一般,未曾有過任何鬆懈,精準出擊之下,氣走韓廠與歐美整車代工廠勁敵,領先兩年,搶占先機。然而,面對新車問世,大家引頸期待的量產,蕭才祐卻刻意放慢腳步,堅持這次一定要「慢一點」。
「美國是鴻海最關鍵的布局,未來會複製這裡的柔性生產、供應鏈管理。因此,美國的第一輛車,至關重要。」蕭才祐表示,「第一輛車,我們寧願『蹲好馬步』,後面才能走得更順、更快、更長久。」
圖/Lordstown Motors皮卡電動車擁輪轂馬達平台專利,媲美悍馬車的性能,讓美軍也搶著下單。陳之俊攝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2月號:https://bit.ly/3Wtkx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