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隊在美國2〉德利盟:鎖定中小企業,賣產品更賣服務
「台灣隊長」鴻海買下俄亥俄整車廠,領軍供應鏈,搶進美國電動車商機,包括建大輪胎;與達明、上銀等台灣機械大廠結盟的印第安納台商德利盟;併購美國百年企業西屋馬達,成為東進台商先行者的東元等。台灣隊已蓄勢待發,要一圓台灣電動車供應鏈的美國夢。
印第安納州是美國鐵鏽帶中最小的一州,卻聚集全美最多的中小型企業,以當地的傳統產業為主,例如家具。
其中,台灣人陳敏祐創立的Telamon(德利盟),是民營企業中,市值最高的一家,達7.5億美元。
總部被一整片樹林包圍,走進楓紅中的機器人部門,年輕的白人工程師正測試優化家具加工自動化系統。家具拋光,尤其是結構複雜的餐椅,需要經驗豐富的木工師傅。眼前的這台自動化機械手臂,動作細膩,不輸老師傅。
策略長劉科直言,美國製造業空洞化30年,高階人才都去服務業,像是金融、商法;至於美國年輕人,寧願去餐廳打工,也不當工人。現在談「美國在地製造」,「人」是最大挑戰。
缺工嚴峻,半自動化是最佳解方
尤其在疫情爆發後,各地缺工;通膨讓缺工更嚴峻。「疫情前,時薪12至14美元,現在漲到18元,還找不到人。疫情到現在,我們一直在招工,」陳敏祐說,「美國市場要在地製造,就一定得導入自動化,但對中小企業來說,全自動化並不實際,半自動化才是解方。」
像是德利盟的主要業務,車用電子線束生產製造早已轉型彈性自動化產線。「台灣機械手臂不輸德、日,台灣有ICT技術,德利盟最擅長的就是系統整合以及在地服務,」陳敏祐強調,「這,就是台灣供應鏈的商機!」
劉科解釋,對台灣供應鏈來說,真正的商機在美國中小企業市場。對這些中小企業來說,自動化設備再好,沒有經驗,也不知道怎麼做,得提供系統解方,從設備到人才培訓,統統得幫客戶想好,甚至是幫潛在客戶找資源。
多年的在地服務經驗,德利盟深知客戶痛點,甚至主動串接產、官、學資源。劉科舉例,為了賣機械手臂給家具業者,德利盟先找上當地政府與學校,由政府出資,請學校培訓自動化人才,輔導當地業者轉型,德利盟扮演的角色是平台,串接所有的服務,提供解方。
事實上,上銀、達明等不少台灣知名機械設備大廠,早已找上德利盟合作,就是看上它的系統整合與服務力。
德利盟的公司名稱Telamon源自希臘文,原意是「神殿的柱子」。陳敏祐從電信硬體與服務起家,30多年前在美國創業之初,想做的就不只是賣產品,而是賣服務、提供客戶系統解方,成為供應商與客戶的「支柱」。
協助東進,台廠布局整合最佳伙伴
不只是從電信服務,擴展到「線束」這類汽車電子零組件,德利盟很早就已經在美國汽車供應鏈裡,看到電動車與綠能趨勢。這波供應鏈東進,他搶先布局,除了線束等車電零組件,德利盟鎖定自動製造與充電樁。
「但德利盟要做的不是硬體產品生產,而是平台,提供解方與服務。」劉科強調,像是充電樁,德利盟扮演的角色,會是協助當地業者,整合軟硬體設備;協助台廠落地,例如,飛宏。
美國祭出降低通膨法案,鼓勵綠能基礎建設,誘人商機就在眼前,但現實的問題是,「台廠如何在地製造或組裝?」買地建廠、併購,或是找當地合作伙伴?劉科建議,台廠想前進美國,必須先盤點內外環境與自身優勢,擬定策略。
從電信硬體起家,到軟體系統服務。Telamon如今業務已拓展至車用電子、太陽能發電、自動化系統、充電服務等。陳敏祐這樣形容,Telamon既是台商,也是美企。
最近剛交棒第二代,陳敏祐開玩笑說,事業交棒後,他這個創辦人連辦公室都沒了。事實上,德利盟策略長劉科最近積極往返台美,顯然是看好這波台灣供應鏈東進,德利盟的在地平台優勢。
跟隨鴻海腳步,台商這一波美國電動車卡位戰,鬥志高昂的陳敏祐,已信心滿滿準備好要當台美間的橋梁與支柱了。
德利盟(Telamon)
成立:1985年
創辦人:陳敏祐
主力產品:電信服務、太陽能發電建置、汽車線束、充電樁、機械手臂服務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2月號:https://bit.ly/3Wtkxhz】
印第安納州是美國鐵鏽帶中最小的一州,卻聚集全美最多的中小型企業,以當地的傳統產業為主,例如家具。
其中,台灣人陳敏祐創立的Telamon(德利盟),是民營企業中,市值最高的一家,達7.5億美元。
總部被一整片樹林包圍,走進楓紅中的機器人部門,年輕的白人工程師正測試優化家具加工自動化系統。家具拋光,尤其是結構複雜的餐椅,需要經驗豐富的木工師傅。眼前的這台自動化機械手臂,動作細膩,不輸老師傅。
策略長劉科直言,美國製造業空洞化30年,高階人才都去服務業,像是金融、商法;至於美國年輕人,寧願去餐廳打工,也不當工人。現在談「美國在地製造」,「人」是最大挑戰。
缺工嚴峻,半自動化是最佳解方
尤其在疫情爆發後,各地缺工;通膨讓缺工更嚴峻。「疫情前,時薪12至14美元,現在漲到18元,還找不到人。疫情到現在,我們一直在招工,」陳敏祐說,「美國市場要在地製造,就一定得導入自動化,但對中小企業來說,全自動化並不實際,半自動化才是解方。」
像是德利盟的主要業務,車用電子線束生產製造早已轉型彈性自動化產線。「台灣機械手臂不輸德、日,台灣有ICT技術,德利盟最擅長的就是系統整合以及在地服務,」陳敏祐強調,「這,就是台灣供應鏈的商機!」
劉科解釋,對台灣供應鏈來說,真正的商機在美國中小企業市場。對這些中小企業來說,自動化設備再好,沒有經驗,也不知道怎麼做,得提供系統解方,從設備到人才培訓,統統得幫客戶想好,甚至是幫潛在客戶找資源。
多年的在地服務經驗,德利盟深知客戶痛點,甚至主動串接產、官、學資源。劉科舉例,為了賣機械手臂給家具業者,德利盟先找上當地政府與學校,由政府出資,請學校培訓自動化人才,輔導當地業者轉型,德利盟扮演的角色是平台,串接所有的服務,提供解方。
事實上,上銀、達明等不少台灣知名機械設備大廠,早已找上德利盟合作,就是看上它的系統整合與服務力。
德利盟的公司名稱Telamon源自希臘文,原意是「神殿的柱子」。陳敏祐從電信硬體與服務起家,30多年前在美國創業之初,想做的就不只是賣產品,而是賣服務、提供客戶系統解方,成為供應商與客戶的「支柱」。
協助東進,台廠布局整合最佳伙伴
不只是從電信服務,擴展到「線束」這類汽車電子零組件,德利盟很早就已經在美國汽車供應鏈裡,看到電動車與綠能趨勢。這波供應鏈東進,他搶先布局,除了線束等車電零組件,德利盟鎖定自動製造與充電樁。
「但德利盟要做的不是硬體產品生產,而是平台,提供解方與服務。」劉科強調,像是充電樁,德利盟扮演的角色,會是協助當地業者,整合軟硬體設備;協助台廠落地,例如,飛宏。
美國祭出降低通膨法案,鼓勵綠能基礎建設,誘人商機就在眼前,但現實的問題是,「台廠如何在地製造或組裝?」買地建廠、併購,或是找當地合作伙伴?劉科建議,台廠想前進美國,必須先盤點內外環境與自身優勢,擬定策略。
從電信硬體起家,到軟體系統服務。Telamon如今業務已拓展至車用電子、太陽能發電、自動化系統、充電服務等。陳敏祐這樣形容,Telamon既是台商,也是美企。
最近剛交棒第二代,陳敏祐開玩笑說,事業交棒後,他這個創辦人連辦公室都沒了。事實上,德利盟策略長劉科最近積極往返台美,顯然是看好這波台灣供應鏈東進,德利盟的在地平台優勢。
跟隨鴻海腳步,台商這一波美國電動車卡位戰,鬥志高昂的陳敏祐,已信心滿滿準備好要當台美間的橋梁與支柱了。
德利盟(Telamon)
成立:1985年
創辦人:陳敏祐
主力產品:電信服務、太陽能發電建置、汽車線束、充電樁、機械手臂服務
圖/德利盟創辦人陳敏祐表示Telamon是台商,也是美企,要當台美企業間的橋梁。陳之俊攝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2月號:https://bit.ly/3Wtkx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