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文專欄】紀念一代半導體宗師施敏教授 從兩岸半導體兩次論戰 看台灣如何維持具主體性的產業政策

半導體一代宗師施敏於 11 月 6 日離世,享壽 87 歲。施敏在非揮發性記憶體的發明與成就,對全球影響深遠,他同時也是貢獻台灣半導體業發展的重要人物,指導台灣最早期四位工學博士張俊彥、陳龍英、褚暨良及蘇翔,各界都對施敏的辭世表達懷念及哀悼。
在眾多紀念施敏教授的文章中,我看到一篇中國大陸《半導體行業觀察》的紀念文,文中談到施敏一生的成就,也提到他對培養台灣半導體人才的貢獻,尤其是他談到歷史上重要的發明創新都是年輕人做的,這點我相當認同。
不過,文章中也提出另一個角度,談到2002年台灣對於半導體業到中國大陸的投資論戰,該文認為台灣應該早一點開放產業至中國大陸投資,否則會對聯電、台積電等公司相當不利,其中包括施敏等許多學者專家都倡議要儘早開放。該文章的這個觀點,我個人就有不同想法,也藉著這個專欄,來談談我對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的看法。

(圖片來源:https://www.legacy.com/us/obituaries/sfgate/name/simon-sze-obituary?id=53535445&fbclid=IwAR1RJuiZqwmipBUuI-vDdLLiW-3ViwwqMlIG7l4rvxiQZByQ4m92MVVMs5s)
首先,這篇文章中提到,在2021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上,施敏教授對眾多年輕學生的講話。他說歷史上幾乎最重要的發明都是年輕人做的,因為年輕人腦力強,不但有很強的發明能力,同時也有發現能力。
他舉了好多例子,像愛因斯坦發現 E=mc²是在26歲時,諾宜斯(Noyce)發明積體電路時只有32歲,愛迪生發明電燈泡時剛過32歲,至於施敏做 ohmic contact(歐姆接觸)或者 floating-gate(浮柵)討論時也只有 31 歲左右。
施敏舉這些例子,是期待年輕人能夠對科學發生興趣,瞭解未來科學的重要性,也冀望年輕人可以給人類帶來更多福祉。
施敏提到三十歲年輕人對科學及發明的貢獻,我相當同意。事實上,每個新發明或新產業萌芽之初,都是由年輕人發起與推動,年輕世代沒有包袱,對創新創業義無反顧、拼命向前,雖然最後結果通常以失敗告終,但能闖出來的就擁有一片天。
年輕人的創新能力比身居舊產業的人要強,台灣產業發展歷程就是很好的例證。五十年前在台灣發跡的電腦產業,是從施振榮、林百里這群年輕人開始,至於從工研院起家的半導體產業,當時也是由胡定華、史欽泰、曾繁城、曹興誠等30歲左右的年輕人推動。
此外,聯電、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成立時,當時台灣主流產業如紡織、石化、家電等行業,都還搞不清楚半導體有沒有機會,即使投資了也很快就撤退,台塑在15元左右就把台積電出清。半導體後來成長茁壯為主流產業,如今創造貢獻台灣最大的產值與出口。
- 記者:Knowing新聞
- 更多科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