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2000多年前戰國竹簡中首次發現「先秦禮書」

入藏於清華大學的珍貴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又有新的研究成果。10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三)》成果發佈會上傳來消息,「清華簡」新整理出5篇竹書,均為傳世文獻未見佚籍,其中包括兩篇重要的儀禮類文獻。

「這是散失的先秦禮書在戰國竹書中的首次發現,不僅再現了戰國時期禮書的原始面貌,且體現了楚地大夫食禮的一些特點,對先秦禮制以及《儀禮》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簡稱「出土文獻中心」)黃德寬教授表示。

2008年,近2500枚珍貴的戰國竹簡入藏清華。此後清華研究團隊對此失傳2000多年珍貴古文獻開展整理研究。自2011年發佈第一輯研究成果以來,清華每年推出「清華簡」整理報告,至今已出版13輯,內容涉及經史類典籍、治政之書、天文數術等文獻。

本輯整理報告共刊布《大夫食禮》《大夫食禮記》《五音圖》《樂風》《畏天用身》等五篇竹書,為研究先秦時期的禮制、音樂以及思想提供了新的資料。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大夫食禮》與《大夫食禮記》兩篇禮書。兩篇竹書編連為一卷,分別有竹簡51支與14支,前者記載大夫食禮中賓主、儐相的行禮儀節,後者記述行食禮過程中執事者行事的具體禮節。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樂文化源遠流長。「此次發現的儀禮類文獻,與傳世文獻《儀禮》17篇有諸多相同之處,又具有鮮明的楚地特徵。」出土文獻中心副教授馬楠說。

中國在2000多年前戰國竹簡中首次發現「先秦禮書」
圖為《五音圖》竹簡。(清華大學供圖)


此次還首次發現了戰國時期簡帛文獻中的兩篇音樂類文獻——《五音圖》《樂風》。其中,《五音圖》中央繪有一個五角星,其上角對應宮組音名,其他四角對應商、角、徵、羽各組,按逆時針方向依次分佈。五角星圖形由「宮—徵」「徵—商」「商—羽」「羽—角」「角—宮」五條連線構成,展示了五音生成的規律。《樂風》中記載了音律名稱。

「五角星背後蘊含的思想是『三分損益法』,與《管子》《淮南子》等書記載的五音生成順序相合。」出土文獻中心副教授賈連翔表示,「三分損益法」是古代中國制定音律時所用的生律法,是古代數學在音樂中的應用。

出土文獻中心主任助理、副教授程浩在發佈會上介紹,此前中國對先秦音樂的瞭解非常有限,「這兩篇樂書是目前所見的抄寫時代最早的音樂文獻,為中國早期樂理體系以及先秦音樂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此外,報告還發佈了一篇思想類文獻《畏天用身》,其內容完整,圍繞天人關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展開論述。簡文宣揚人的主體意識,展現了戰國時代積極進取的精神,為先秦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新文獻。

「『清華簡』為我們展現了中華禮樂文明最原初、最真實的面貌。」程浩說,作為中國先秦文獻的重大發現,「清華簡」的內容極其豐富,天文、術數、醫學、方技以及諸子思想等無不相容並包。「這讓我們深深感到,中華文化在很早的階段就具有豐富多元的特點,這也正是其曆久彌新的一個原因所在。」

研究團隊表示,「清華簡」整理報告將總共出版16輯,目前整理工作已進入尾聲。未來,仍將保證每年一冊的出版進度,早日將這批重要材料向社會與學界公佈。(新華社記者魏夢佳)


最新大陸新聞
人氣大陸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