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水景折射時代新變

冷口關位於唐山遷安市,為明初所建,是長城的重要關隘。據史料記載,冷口關原名「清水明月關」,因流經關口的沙河以清水馳名,在清代更名「冷口關」。

長城水景折射時代新變
12月21日,北冷口村村南俯瞰(無人機照片)。(受訪單位供圖)


在遷安市建昌營鎮北冷口村村南,記者走訪看到,冷口關的關城隨周邊山勢修建,部分城牆雖自然坍塌但仍依稀可見,留有一座南城門。北冷口村村黨支部書記吳樹平說:「在政府支持下,南城門在2008年進行了一次仔細修繕。參考祖輩流傳下來的圖紙,可以說保留下了原貌。」

長城水景折射時代新變
12月21日,北冷口村外沙河景色(無人機照片)。(受訪單位供圖)


今年55歲的吳樹平,自小在村裏長大,見證了近半個世紀以來關口和鄉村的變化,也一直在長城保護一線工作。「保護長城像是村裏人生來就有的使命,每個人都會主動去做。2015年我正式成為一名『長城保護員』,開始為這2.6公里長城定期巡護、記錄、上報。」他說。

長城水景折射時代新變
12月22日,白羊峪長城俯瞰(無人機照片)。(受訪單位供圖)


從北冷口村村東走出,就來到了沙河岸邊。冬日的沙河靜靜流淌,寬闊的河面部分已被冰封,沿岸整潔乾淨。因為要灌溉周邊近3000畝耕地,這裏曾經大興工程、築堤修壩,也因沿線生產生活污水的排入,遭遇了不小的環境危機。

如今,長城腳下的這條河水有了更好歸宿。「近幾年遷安市推進『全域治水、清水潤城』專案建設,在沙河流域內投入近2億元資金進行整治工作。」遷安市水利局局長魏建國介紹。通過進行硬化、美化、綠化,沙河流域成為遷安城市「東部濱河田園綠道」景區中最靚麗的一段。

北冷口村是個不大的村子,共63戶村民。除了種植大田作物外,近年來村民們經營著上百畝林果,每畝純收入4000元左右。「在政府引導支持下,我們在荒山上種板栗樹,已經見到了收益。我們還發展『冷』資源,周邊建有一個冰瀑景區,越冷的時候遊客越多,增加了村民收入。」吳樹平說。

歷史上冷口關「以險稱世」,白羊關「以雄聞名」,二者有「雄關險口」的稱謂。從沙河東行十餘公里,便到了這座雄關腳下。白羊關又稱白羊峪,這裏的大理石長城舉世罕見,始建於戰國,明代修復加固,已有2000多年歷史。

「萬里長城有各式各樣的關隘,白羊峪這樣存世的水關極少。」遷安市大崔莊鎮白羊峪村的長城保護員俞海文介紹,白羊峪有白羊河自北向南流過,現存城樓21座,保存完好的長城4552米,原有關門橫跨在白羊河上、兩端與長城相連,如今河流東岸的臨水敵樓樓基尚存。

行走在村外的白羊河邊,寬闊的水面平靜澄澈,兩岸環境好似一座河濱公園,向上遊走出不遠,就能找到噴湧的泉眼。「關口上下這幾百米河道周邊有很多泉眼,有的泉眼冬季溫度達到12攝氏度,因此這片水域四季不凍。」遷安市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趙瓊宇說。

儘管守著這樣的寶藏,但村民們「靠關吃關、靠水吃水」,是近幾十年才有的事情。20世紀九十年代,白羊峪村相比周邊鎮村仍然貧困,全村1000多口人僅有耕地300餘畝,吃口糧都成了問題。

白羊峪村村黨支部書記龔潔民介紹說,在上級黨委政府扶持下,村裏新修基礎設施、創辦企業,逐步解決了吃飯和就業問題。在2000年時,村裏註冊成立旅遊公司,通過打造白羊峪景區蹚出一條「致富路」。

很快白羊峪的村民們認識到,這段珍貴的長城應該獲得更好的保護和開發,便將景區委託給遷安市旅遊局來經營,轉身有了更好的發展:很多村民經營起農家飯館和民宿酒店,一些村民經營景區遊船,有的村民開起了商店超市。村集體富裕了,村民也富裕了。

俞海文家便走了這樣的路子。他家經營的農家飯館有20多個桌位,民宿有10多個房間,一年能有十多萬元的純收入。他說:「日子好了,村民們保護長城的意識更強了,我更深刻認識到長城保護工作的意義,希望守好這份遺產。」(新華社記者楊帆)


最新大陸新聞
人氣大陸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