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惡感的代價:德國與日本對二戰的記憶
第四部
第九章 正常的國家
第十章 兩個平凡小鎮
第十一章 清理廢墟
謝辭
註釋
<作者簡介>
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 1951-)
當代備受尊崇的歐洲知識分子。在荷蘭萊頓大學念中國文學、東京日本大學念日本電影。一九七年代在東京落腳,曾在唐十郎的「狀況劇場」演出,參與麿赤兒創立的舞踏舞團「大駱駝艦」演出,也從事攝影、拍紀錄片。八年代,以記者身分在亞洲各地旅行,也開啟了他的寫作生涯。
布魯瑪關心政治、文化議題,文章散見歐美各大重要刊物,如《紐約書評》、《紐約客》、《紐約時報》、《衛報》、義大利《共和報》、荷蘭《NRC》等。曾任香港《遠東經濟評論》文化主編 、倫敦《旁觀者》國外部主編、《紐約書評》主編。曾在柏林學術研究院、華盛頓特區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紐約大學雷馬克中心擔任研究員。曾受邀到世界各大學、學術機構演講,如牛津、普林斯頓、哈佛大學,在紐約巴德學院教書。
2008年,獲頒伊拉斯謨獎(Erasmus Prize)肯定他對歐洲文化社會、社會科學研究的特殊貢獻。《外交政策》也在2008年、2010年推選他為百大思想家、全球公共知識分子。
他的寫作獨樹一格,不只引人入勝,且發人省思。2008年,榮獲修文斯坦新聞獎(Shorenstein Journalism Award)。《阿姆斯特丹謀殺案》榮獲2006年洛杉磯時報書卷獎最佳時事書獎。《殘酷劇場》獲2015年美國筆會頒發年度藝術評論獎,著有《邱吉爾情結》、《零年:現代世界的夢想與夢碎之路》、《殘酷劇場:藝術、電影、戰爭陰影》、《他們的應許之地》、《罪惡感的代價》等數十部作品。
譯者:鄭明宜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人類學碩士,卡斯商學院財務碩士。在外商銀行工作過九年。現為譯者。
譯者:周如怡
翻譯本書第一部。台大歷史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與科技研究博士。
★內文試閱:
新版序言
從足球比賽往往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狀態,在歐洲國家尤其如此。二六年世界盃足球賽在德國開打。法國足球名將席丹在冠軍戰的一記頭槌讓人印象深刻,但更讓人難忘的是德國人在這場比賽中忘情展露的愛國情操。在這之前,德國人總是小心翼翼,不隨意對世界上其他國家面前揮舞任何象徵自己國家的東西。原因我們大家都知道。但這一回,整體氣氛非常友善,沒有人覺得他們不懷好意。雖然德國隊在二六年沒有奪得冠軍,但這一回德國人似乎是以身為德國人為榮。
這次世界盃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大家似乎不介意德國人獲勝。從前,假如你是荷蘭人、法國人、捷克人或波蘭人,輸給德國人就像是整個國家再一次被侵略一樣;偶爾要是踢贏了德國,便舉國歡慶,像是報復成功一樣。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超過半個世紀之際,這種心結也終於消逝了。德國隊最好的兩名球員甚至是在波蘭出生的。
雖然歷史所造成的傷口有些仍然尚未痊癒,但眾人態度的轉變,大概是因為歷史淡出了記憶。但我認為這回事情不只是如此。我在一九九四年寫作這本《罪惡感的代價》時,大家對德國仍然十分恐懼、不信任。身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才剛統一,在德勒斯登、萊比錫、柏林的大街上,大家歡欣鼓舞,高喊著:「我們是一家人。」對那些記憶猶新的人來說,這實在是個好兆頭,對德國人來說,更是如此。德國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葛拉斯(Günter Grass)在一九八九年的名言,說對奧許維茲集中營的記憶已經讓德國永遠分裂,這種自我鞭笞在二六年聽來更是荒謬的。戰後德國一直是歐洲好公民,數十年來安分地參與歐洲各大組織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從不惹麻煩。要是德國的鄰居們仍然無法信任這一輩戰後才出生的德國人,就顯得心胸狹窄了。但是這些鄰近國家之所以比較信任德國,主要是因為德國人也在掙扎中,慢慢學會多信任自己一些。
-
新聞關鍵字:
清理
‧ 日本 、 戰爭 、 德國 、 德國人 、 歷史 、 民族 、 日本人 、 國家 、 文化 、 罪惡感 、 政治 、 代價 、 布魯 、 過去 、 主義 、 戰後 、 二戰 、 世界 、 大學 、 美國 、 憲法 、 記憶 、 罪行 、 一個 、 寫作 、 歐洲 、 這種 、 真相 、 責任 、 面對 、 本書 、 經濟 、 書評 、 問題 、 紐約 、 兩個 、 社會 、 西方 、 信任 、 分子 、 之後 、 左派 、 愧疚 、 殘酷 、 兩國 、 讀者 、 負責 、 態度 、 認為 、 差異‧ 衛報 、 所有 、 保守 、 犯下 、 電影 、 波士頓環球報 、 新加坡 、 道歉 、 無法 、 太平洋 、 愧疚 、 研究 、 改造 、 已經 、 美國筆會 、 侵犯 、 代價 、 出版 、 滅絕 、 村山 、 日本航空自衛隊 、 和平 、 自民黨 、 看法 、 根本 、 經濟學人 、 知識分子 、 論述 、 美國 、 行為 、 宣傳 、 完全 、 紐約客 、 周如怡 、 爬梳 、 馬克思 、 以上 、 作者 、 成功 、 球員 、 進行 、 戰後 、 評論 、 愛國 、 科克斯書評 、 紐約時報 、 付出 、 情緒 、 阿姆斯特丹謀殺案 、 相反‧ 日本 、 中國 、 奧姆真理教 、 布魯瑪 、 德國 、 韓國 、 邱吉爾 、 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 、 NRC 、 日本大學 、 學術研究院 、 村山 、 廣島 、 美國 、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柬埔寨共產黨 、 南京 、 盟軍 、 周如怡 、 新加坡 、 蘇聯 、 洛杉磯 、 紐約時報 、 美國筆會 、 靖國神社 、 東京大學 、 克利夫蘭 、 自民黨 、 環球報 、 荷蘭萊頓大學 、 日本隊 、 日本航空自衛隊 、 唐十郎 、 伊恩‧布魯瑪 出版社 、 華盛頓 、 東京 、 奧許維茲 、 Shorenstein Journalism Award 、 席丹 、 阿姆斯特丹 、 柏林 、 伊恩 、 波蘭 、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 村山富市 、 紐約 、 希特勒 、 芝加哥論壇報 、 馬尼拉‧ Ian Buruma 、 NRC 、 Erasmus Prize 、 Shorenstein Journalism Award 、 Grass 、 Pol Pot
- 新聞來源:PChome書店
- 更多生活新聞 »
‧
日本
、
戰爭
、
德國
、
德國人
、
歷史
、
民族
、
日本人
、
國家
、
文化
、
罪惡感
、
政治
、
代價
、
布魯
、
過去
、
主義
、
戰後
、
二戰
、
世界
、
大學
、
美國
、
憲法
、
記憶
、
罪行
、
一個
、
寫作
、
歐洲
、
這種
、
真相
、
責任
、
面對
、
本書
、
經濟
、
書評
、
問題
、
紐約
、
兩個
、
社會
、
西方
、
信任
、
分子
、
之後
、
左派
、
愧疚
、
殘酷
、
兩國
、
讀者
、
負責
、
態度
、
認為
、
差異
‧
衛報
、
所有
、
保守
、
犯下
、
電影
、
波士頓環球報
、
新加坡
、
道歉
、
無法
、
太平洋
、
愧疚
、
研究
、
改造
、
已經
、
美國筆會
、
侵犯
、
代價
、
出版
、
滅絕
、
村山
、
日本航空自衛隊
、
和平
、
自民黨
、
看法
、
根本
、
經濟學人
、
知識分子
、
論述
、
美國
、
行為
、
宣傳
、
完全
、
紐約客
、
周如怡
、
爬梳
、
馬克思
、
以上
、
作者
、
成功
、
球員
、
進行
、
戰後
、
評論
、
愛國
、
科克斯書評
、
紐約時報
、
付出
、
情緒
、
阿姆斯特丹謀殺案
、
相反
‧
日本
、
中國
、
奧姆真理教
、
布魯瑪
、
德國
、
韓國
、
邱吉爾
、
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
、
NRC
、
日本大學
、
學術研究院
、
村山
、
廣島
、
美國
、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柬埔寨共產黨
、
南京
、
盟軍
、
周如怡
、
新加坡
、
蘇聯
、
洛杉磯
、
紐約時報
、
美國筆會
、
靖國神社
、
東京大學
、
克利夫蘭
、
自民黨
、
環球報
、
荷蘭萊頓大學
、
日本隊
、
日本航空自衛隊
、
唐十郎
、
伊恩‧布魯瑪 出版社
、
華盛頓
、
東京
、
奧許維茲
、
Shorenstein Journalism Award
、
席丹
、
阿姆斯特丹
、
柏林
、
伊恩
、
波蘭
、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
村山富市
、
紐約
、
希特勒
、
芝加哥論壇報
、
馬尼拉
‧
Ian Buruma
、
NRC
、
Erasmus Prize
、
Shorenstein Journalism Award
、
Grass
、
Pol 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