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就是階級戰:日益惡化的階級不平等,如何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引發國際衝突

貿易戰就是階級戰:日益惡化的階級不平等,如何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引發國際衝突
作者:馬修‧克蘭恩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2-01-06 00:00:00
<內容簡介>
貿易戰的問題根源不是地緣政治,也絕非國家體制之爭
各國內部不同階級之間的衝突,才是加劇各國貿易失衡的病灶!
★ 榮獲二〇二一年蓋爾伯獎(Lionel Gelber Prize)★ 入圍二〇二〇年《金融時報》與麥肯錫最佳商業書籍 ★《策略+商業》(Strategy + Business)最佳商業書★ 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亞當‧圖澤(Adam Tooze)等重要經濟學者一致推薦★
「結合政治與經濟分析,同時敏銳地切入歷史,強調犧牲勞工而優惠富人的國內政策,不但是國內紛爭的根源,更使國際衝突不斷。」(二〇二一年蓋爾伯獎獲獎評語)
貿易戰常被認為是國與國之間勢不可擋的衝突,因為各國的國家利益必定無法調節,必須爭奪你死我活。然而,本書兩位作者指出,貿易衝突其實是各個國家內部政治決策所產生的非預期後果——讓富豪與權貴階級受惠,一般勞工或退休者往往被犧牲。
全球貿易活動與金融體系將世界上幾乎每一個人聯繫在一起。而各國內部愈來愈嚴重的不平等,加劇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衝突。像是某國高到令人無力負荷的房價、債務危機、失業問題與污染,經常可循線探究到另一個國家的民眾——中國政府迫害工會發起人,並提供廉價的銀行貸款給房地產開發商,導致遠在天邊的美國製造業勞工失去工作;德國企業為因應德國政府縮減福利支出而削減工資的決策,卻使得西班牙發生房市泡沫……放眼世界各地,一般平民百姓的購買力都因此遭到剝奪,而人們卻在本國至上主義者和機會主義者的哄騙下,將源自各國內部不同經濟階級之間的整體衝突,錯誤理解為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必定會相互牴觸。
中國人和德國人並不特別邪惡,一個國家不是非得透過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才能實現繁榮。追根究柢,這些問題導因於美國金融家和中國、德國工業家的利益相得益彰,透過國家政策與權貴階級的共謀,所得被大規模移轉到富豪以及他們控制的企業手上。
而這一切皆顯示一九三〇年代的歷史有重演之虞:當時國際經濟與金融秩序的瓦解,撼動了民主的根基,更助長致命的民族主義,結果帶來了戰爭、革命與種族滅絕。若欲避免重蹈人類社會的覆轍,我們必須辨識出問題的病灶,並且積極尋求政策上對症下藥,方有機會在情勢更嚴重之前改變這一切。
★本書特色:
☆ 清楚概述貿易的整體基礎理論、根本性變化以及與跨國金融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 爬梳美、中、德三國財政政策的歷史,發掘國際貿易失衡的關鍵!
★名人推薦:
所有關心全球經濟的人必讀。書中精彩論述一國之內攀升的不平等,特別是在中國與德國,如何危害到我們的經濟。
——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全球化矛盾》作者
這是一本必讀著作,由兩位敏銳的國際經濟評論家所寫。作者對於一個國家內的不平等,如何與國際衝突連結起來,進行紮實的分析,並為全球化危機提供解答。
——亞當‧圖澤(Adam Tooze),《崩盤》作者
重要之書。
——馬汀‧沃爾夫(Martin Wolf)資深英國經濟記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
新聞關鍵字:
一帶一路、 儲蓄、 台灣、 基金、 庫克、 房價、 房地產、 房市、 投資、 柏林圍牆、 美中貿易、 華爾街日報
‧ 經濟 、 貿易 、 金融 、 全球 、 國際 、 德國 、 階級 、 衝突 、 作者 、 失衡 、 國家 、 政治 、 推薦 、 政策 、 危機 、 中國 、 貿易戰 、 問題 、 之間 、 商業 、 美國 、 平等 、 世界 、 一個 、 主義 、 儲蓄 、 導致 、 最佳 、 羅德 、 亞當 、 重要 、 歷史 、 勞工 、 利益 、 年代 、 社會 、 財政 、 大學 、 熱潮 、 歐洲 、 階段 、 引發 、 00 、 根源 、 國內部 、 一年 、 蓋爾 、 伯獎 、 金融時報 、 策略‧ 終結 、 端傳媒 、 風傳媒 、 Strategy + Business 、 主義 、 工會 、 連結 、 森林 、 麥肯錫 、 新勞動論壇期刊 、 柏林 、 開放 、 理解 、 閻紀宇 、 病灶 、 一致 、 重要 、 Wall Street Journal 、 西班牙 、 Adam 、 經濟學 、 平等 、 重演 、 之間 、 歐洲 、 中心 、 Lionel Gelber Prize 、 孔誥烽 、 George Melloan 、 最佳 、 透過 、 特別 、 國家 、 學者 、 林宗弘 、 華爾街日報 、 論證 、 國內 、 沈榮欽 、 美中貿易 、 國際 、 納瓦羅 、 策略 、 策略+商業 、 決策 、 供給 、 教授 、 大學 、 勞工 、 研究‧ 納瓦羅 、 德國 、 美國 、 政府 、 中國 、 金融時報 、 孫友聯 、 哈茨 、 中研院社會所 、 閻紀宇 、 喬治‧梅隆 、 西班牙 、 馬修‧克蘭恩 、 李 淳 、 Financial Times 、 英國 、 Newsletter 、 柏林 、 工會 、 德意志 、 林宗弘 、 沈榮欽 、 加拿大約克大學管理學系 、 金融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 富豪 、 China 、 天安門 、 Economist 、 New Labor Forum 、 安德魯.埃爾羅德 、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 麥田 、 張烽益 、 麥肯錫 、 墨西哥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馬修‧克蘭恩 出版社 、 孔誥烽 、 偉森費特‧ Lionel Gelber Prize 、 Dani Rodrik 、 Adam Tooze 、 Martin Wolf 、 Financial Times 、 Economist 、 George Melloan 、 Wall Street Journal 、 Andrew Yamakawa Elrod 、 New Labor Forum 、 Ernesto Zedillo Ponce de Le 、 Merics 、 China Briefing Newsletter 、 Ryan Avent 、 Strategy + Business 、 WTO 、 RTA 、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 新聞來源:PChome書店
- 更多生活新聞 »
‧
經濟
、
貿易
、
金融
、
全球
、
國際
、
德國
、
階級
、
衝突
、
作者
、
失衡
、
國家
、
政治
、
推薦
、
政策
、
危機
、
中國
、
貿易戰
、
問題
、
之間
、
商業
、
美國
、
平等
、
世界
、
一個
、
主義
、
儲蓄
、
導致
、
最佳
、
羅德
、
亞當
、
重要
、
歷史
、
勞工
、
利益
、
年代
、
社會
、
財政
、
大學
、
熱潮
、
歐洲
、
階段
、
引發
、
00
、
根源
、
國內部
、
一年
、
蓋爾
、
伯獎
、
金融時報
、
策略
‧
終結
、
端傳媒
、
風傳媒
、
Strategy + Business
、
主義
、
工會
、
連結
、
森林
、
麥肯錫
、
新勞動論壇期刊
、
柏林
、
開放
、
理解
、
閻紀宇
、
病灶
、
一致
、
重要
、
Wall Street Journal
、
西班牙
、
Adam
、
經濟學
、
平等
、
重演
、
之間
、
歐洲
、
中心
、
Lionel Gelber Prize
、
孔誥烽
、
George Melloan
、
最佳
、
透過
、
特別
、
國家
、
學者
、
林宗弘
、
華爾街日報
、
論證
、
國內
、
沈榮欽
、
美中貿易
、
國際
、
納瓦羅
、
策略
、
策略+商業
、
決策
、
供給
、
教授
、
大學
、
勞工
、
研究
‧
納瓦羅
、
德國
、
美國
、
政府
、
中國
、
金融時報
、
孫友聯
、
哈茨
、
中研院社會所
、
閻紀宇
、
喬治‧梅隆
、
西班牙
、
馬修‧克蘭恩
、
李 淳
、
Financial Times
、
英國
、
Newsletter
、
柏林
、
工會
、
德意志
、
林宗弘
、
沈榮欽
、
加拿大約克大學管理學系
、
金融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
富豪
、
China
、
天安門
、
Economist
、
New Labor Forum
、
安德魯.埃爾羅德
、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
麥田
、
張烽益
、
麥肯錫
、
墨西哥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馬修‧克蘭恩 出版社
、
孔誥烽
、
偉森費特
‧
Lionel Gelber Prize
、
Dani Rodrik
、
Adam Tooze
、
Martin Wolf
、
Financial Times
、
Economist
、
George Melloan
、
Wall Street Journal
、
Andrew Yamakawa Elrod
、
New Labor Forum
、
Ernesto Zedillo Ponce de Le
、
Merics
、
China Briefing Newsletter
、
Ryan Avent
、
Strategy + Business
、
WTO
、
RTA
、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