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國寫考縫隙聯想 教師建議開低走高、爬升轉折

學測今天第3節考國寫,考「標籤」現象和「縫隙的聯想」。高中教師建議書寫「縫隙的聯想」時,可採開低走高結構,從缺乏到轉為希望的情境,並鋪陳爬升的轉折等心路歷程,才能拿高分。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今天舉行第2天考試,第3節考國語文寫作測驗(國寫),教育部邀請台北市高中國文科教師群協助分析試題。

國寫第1大題提到「標籤」有時會使用在人的身上,形成刻板印象,例如草莓族,但有時也會被賦予正向的標籤,要考生說明「標籤」概念使用在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並說明對標籤現象的看法。

第2大題改寫自韓國樹木醫師禹鐘榮的著作「樹木教我的人生課」,提到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並以「縫隙的聯想」為題,要考生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書寫自己的感思與體悟。

復興高中教師鄭慧敏表示,今年國寫第1大題以「標籤」現象為主題,連結社會現象,評量考生解讀資訊和表達看法的能力,並連結個人經驗,反思自己是否曾因正向標籤對他人產生期望,或因刻板印象將人簡單粗暴的分類。

鄭慧敏表示,第2大題要考生思索人生縫隙的意義,引用篇章是觸發寫作靈感的重要線索,考生可依照選文提示的線索作答,並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讓評分老師能同情共感。

建國中學教師盧宜安說明,「標籤」現象結合生活情境和社會議題,考生除了歸納出標籤的正面和負面作用,更應結合自身經歷,書寫貼標籤或被貼標籤的經驗,最後再提出省思,如何讓標籤現象往好的方向發展,才能發揮題目的深層意涵。

中山女高教師黃月銀提到,「縫隙的聯想」指向如何走向健康的社會、國家和未來,可連結到大選後,台灣值得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考生在書寫時可結合個人經驗,要得高分必須有更深層次的體悟,可採開低走高結構,從缺乏到轉為希望的情境,並鋪陳爬升的轉折等心境。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