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的那些事兒/居曉年

居曉年

今天說說老家季家莊居氏家族每年祭祖的那些事兒。清明祭拜,居家兒女頭等大事,各戶人家都來祭祖,族人不分大小,一字兒排開,面朝同一個方向,對著懸掛莊嚴的族譜,神情凝重,雙腿下跪,虔誠之極,堪稱經典。

清明前,居家人就開始張羅祭祖的事兒。族長是祭祖的發起人,按照族長定的數目,各戶通過微信轉賬給他,這筆錢專作為祭祖活動費用。祭祖這天,莊上像過節一樣,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各個姓氏門頭,都去找集中的地點,各自舉行儀式。我們居氏家族的戶家老少,無論在哪,不管多忙,清明當天,都得從四面八方趕回來,這比過年還要慎重,不把外人說閒話,一年就這麼一次,來得早的,中午就開始吃飯,雖然人不齊,但桌上菜還比較全。吃飯前,大家會相互寒暄,找個凳子坐下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黃紙一張一張地劃起來,這是規定動作,每個人來祭祖報到後,就習慣性地做這件事。

午飯吃的菜儘管不及晚上豐富,然至少也有好幾個菜,想喝酒的個人隨意,就著面前的碗,先把瓶裝酒倒上,人員自由組合,喝酒的坐到一塊,吃飯的湊到一起,酒足飯飽之後,族長發話:“大家下午再繼續劃紙,用蛇皮袋一袋一袋裝好,各戶按輩分磕頭祭祖,爾後一塊去燒紙。”大家都豎起耳朵聽,個個認真得不得了,每一句話牢牢記心中。

本來祭祖就是一件很嚴肅的事,不得嬉皮笑臉,祭祀故人,這已是我中華民族的傳統,豈能兒戲,必須正統。輪到我來磕頭時,按最標準的規範動作進行。立正、雙腿併攏,目視族譜,下跪,雙手掌放地,掌心朝上,每磕三個頭,雙手合十。 在場的各戶人家,攜老帶小,依照輩分,面向掛的族譜(各戶已逝親人名單在榜)和放的貢果(包括魚肉各種菜肴),人人都要磕三個頭,一個不能少。有抱在手上的嬰兒,隨大人一起拿著寶寶的小手作個揖,但也必須跪下來表示,磕三個頭的動作要做一下。全部磕頭完畢,大家又排隊在族長帶領下,背著劃好的幾大袋子紙錢,去一個安全的區域燃燒並放鞭炮後,再回到原先祭祖集中地點的那戶人家,收拾一下桌子準備晚上的正筵。

晚飯一般都開席早,考慮到返回進城的戶族人家出行方便,於是晚上的這一頓較中午豐盛,大盤小碟同登桌,男女老少齊上場。按輩分敬酒,又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戶族之間的感情。席間,族長又宣佈下一輪接族譜戶家。吃完晚飯後,各戶帶著分好的貢果又回各自的家中。我望著他們一個個走去的背影,心生幾許感慨。參加一年一次的祭祖活動,更明白的是,我們祭奠的是先人,更不能忘記身邊的親人。希望我們無論走多遠,到了清明,為了祭祖,不遠萬裏,也要返回故鄉。往大點地說,祭祖這一儀式,這個信仰,是把每個家族的成員的心連在一起,是把不同的家族組成一個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是把每個中國人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

《史記·禮書》中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是祭祀天地,是報答天地覆載之德,而祭祀祖先,則是在盡孝道,感謝賜予生命之恩。孔子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我們的客家先民,崇尚祭祖敬宗、慎終追遠的理念。他們在大遷徙的過程中,雖然背井離鄉經歷千辛萬苦,卻始終把自己的祖先放在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祭祀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種根植於每個國人心中的信念,它是孝道的另一種表達,是我們銘記先祖恩德的象徵,更是維繫整個民族團結和延續的根。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