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拚成為生技界台積電 張幼翔6字訣衝刺TBMC獲利

百年大疫之後,政府催生成立台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竹北第一期產線預計今年底完工,宣告將進入初次量產關鍵時刻,儘管自建產能尚未到位,已有美國大廠找上TBMC洽談初步合作,TBMC執行長張幼翔接受專訪暢談經營哲學,製藥代工若要獲利,須靠6字訣。

在經濟部主導之下,工研院與生技中心共同籌組的TBMC於2023年5月成立,前副總統陳建仁先前提到,TBMC與TSMC台積電只差一字,期盼TBMC能比照台積電,成為全球生物製劑領導公司。

TBMC將聚焦核酸、基因治療、細胞治療和生物製劑4大領域,有望成為台灣首家核酸藥品製程開發與製藥代工的公司。

過去一年來,TBMC積極建立研發與量產技術,2024年6月南港製程研發實驗室(Process Development Lab)落成,新竹竹北GMP工廠分為一、二期,陸續於今年底、明年完工。

「沒有生產,就沒有練兵機會,講一大堆理論、規範、潔淨室等都不行,」TBMC執行長張幼翔接受中央社專訪直言。

製藥代工廠拚獲利竹北廠房設計富巧思

去年2月,TBMC與美國韌力簽署技轉合約,向美國韌力取經製藥代工技術,TBMC派遣39名員工擔任種子部隊前往受訓。張幼翔說,員工在當地完成訓練課程,「回台後,我要求他們再做一次,必須成功複製海外實驗成果,才算合格」。

張幼翔透露,製藥代工營運模式需仰賴源源不絕的訂單,才能維持工廠稼動率,因此當初竹北廠房設計具有彈性生產功能,廠房內設計許多車間,每個車間有適合的生產項目,儘管這間做細胞療法最恰當,但也可用於做核酸。

換言之,每個車間依據訂單內容,動態調整生產模式、隨時切換,才能快速銜接市場需求。

「委託開發暨製造(CDMO)就是要快、好、便宜、靈活,這樣就可以賺錢」,張幼翔笑說。

美中角力延伸至生技業替台廠開啟機會之窗

去年美國發布「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以國家安全為由,明確對中國5家生技公司提出禁令,當中包含亞洲CDMO霸主藥明集團旗下企業,據了解,藥明集團有高達6成營收來自美國市場。

張幼翔表示,受惠於Biosecure Act,美國生技公司以往與中國代工藥廠合作,現在美國業者積極尋找替代方案,也找上TBMC,這是給台灣公司機會證實自己的實力,客戶對於TBMC實驗室建置速度、人員素質等都留下深刻印象。

「Biosecure讓我稍微喘一口氣,因為直接跟中國競爭會很硬,」張幼翔不諱言提到。

Biosecure替台灣生技業開啟機會之窗,過去曾征戰美國、中國生技業界的張幼翔也觀察到,台灣優勢包括擁有製造文化以及保障智慧財產權。

台灣3大利基點站穩市場 拓展國際搶歐美訂單

他說,美國人覺得要全副武裝穿著無塵衣,在無塵室待上5、6個小時很辛苦,美國人寧願做研發也不想投入生產事業,反觀台灣保有製造文化,企業開出來的待遇對人才也有吸引力,這是台灣難能可貴之處,「製造一定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對於發展生物製藥代工也非常重要」。

張幼翔進一步說,在台灣蓋工廠或實驗室,投入的費用相對美國便宜, 「Capital investment(資本投入)小,蓋廠速度又快,台灣幾乎可達到又快又好又便宜效率」,這對做生物製藥代工而言,也是重要優勢。

此外,CDMO公司若要拓展市場,必須先取得客戶信任,張幼翔表示,台灣保障智財權形象深植歐美藥廠,無疑是敲開國際市場的利器之一。

張幼翔舉例,他的前東家有中資背景,每次向客戶介紹,開場前都要先說明公司會如何保護智慧財產權,以減少客戶擔憂。後來,他轉到台灣業界,維持開場慣例向美國客戶談論智財權保障,沒想到美國客戶竟然說「I don’t need it(我不需要),」代表對方相信與台灣公司做生意,智財權不會被侵犯,「這和在中國做生意需要防小人很不一樣」。

TBMC上市目標時間 張幼翔盼快於中國藥明、台灣神隆

目前張幼翔與TBMC董事長楊育民早已扛起拜訪客戶工作,張幼翔說,他們兩人通常是一週在東岸、另一週西岸,考量TBMC目標市場是美國,未來將規劃在美國成立據點,由專職商務開發人員做規模性的客戶開發。

去年底TBMC剛結束A輪募資,取得資金規模約新台幣23億元,公司資本額達45.9億元,大股東包括國發基金持股約22%、美國韌力35%,若計算國發基金、耀華玻璃和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等泛公股持股合計約35%。

張幼翔表示,目前募資金額有助竹北GMP廠房建置和實驗室擴增,若未來業務快速成長,不久就可以啟動B輪募資。

至於上市計畫,張幼翔強調,至少要在淨利轉正情況才上市,台灣神隆9年內上市、中國藥明生物則是7年內,他希望TBMC上市目標時程,可以早於同業。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