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預測的宇宙:當物理碰上不可判定性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夜未央編譯


1814年,法國學者拉普拉斯提出一個想法:如果有個全知的「惡魔」,知道宇宙中所有粒子目前的位置和速度,就能計算出未來的每一個狀態。這種觀點代表人類對於宇宙可預測性的極度信心。


不過,20世紀的兩個重大发現開始動搖這個信念:首先是量子力學,指出粒子在被觀測前並沒有確定位置,而是處於機率性的「疊加」狀態。接著是混沌理論,發現某些系統對初始條件極度敏感,例如氣候變化,導致長期預測幾乎不可能。


但更近期的發展揭示了另一種限制:不可判定性(undecidability)。這不是因為我們資訊不足或計算力不夠,而是即使擁有完整的物理定律和無限計算能力,有些問題依然本質上無法解答。倫敦大學學院的物理學家兼電腦科學家TobyCubitt說:「就算你是上帝,也無法預測某些事情。」


這個概念最早來自1930年代的數學與電腦科學。AlanTuring證明了一個經典問題——停機問題(halting problem)——是無解的。也就是說,沒有一種演算法可以判斷任意一段程式碼是否會停止或永遠跑下去。


後來,研究者試圖在物理世界中模擬這類不可判定性。1990年,CrisMoore設計出一個理論上的「彈珠機」,用來模擬Turing機。彈珠的初始位置代表輸入,之後彈跳的軌跡就是計算過程。某些情況下,彈珠會無限彈跳、永不出界——這就對應到數學上無法預測的運算行為。



無法預測的宇宙:當物理碰上不可判定性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Cubitt受到這個想法啟發,進一步在量子物理裡找到類似的現象。他與同事證明,對某些量子系統來說,判斷它有沒有「能隙(spectral gap)」這件事,是不可判定的。能隙是指系統的最低能階和下一個能階之間的差距,這會影響到像是超導、量子相變等現象。這個結果代表,某些量子材料的性質根本無法透過演算法預測。


而且不只量子領域出現這種狀況,經典的流體力學也一樣。例如EvaMiranda與她的團隊設計了一個數學模型,模擬水中流動的物體。他們證明,在某些條件下,一隻橡膠鴨到底會不會漂到特定區域,是無法預測的,這也是一種不可判定性。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些模型都太「理想化」,因為它們通常需要假設「無限」的條件,例如無限的時間、空間或精度。但事實上,很多物理理論本來就採用這類理想化手法。像是氣象模型、流體模擬、甚至電腦繪圖中的光線追蹤,通通都是用連續、無限的數學結構在描述一個離散、有限的世界。


也有人認為這種不可判定性只是數學層面的問題,實際上不影響物理應用。但越來越多科學家相信,如果不考慮這類深層限制,就沒辦法真正理解複雜系統的行為。Moore說:「計算無所不在。當我們試著模擬物理世界時,基本上就是在做一種計算。」


這讓物理學家面臨新的挑戰。就算我們有完整的理論,也不代表所有問題都能被解出來。有些事,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答案。不過,對某些人來說,能證明一個問題是無解的,本身就是一種解答。


Cubitt說:「這不代表科學失敗了,反而讓我們更了解世界真正的樣子。」


資料來源:https://www.wired.com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