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拉近歐中關係 貿易轉向和產能過剩才是真障礙
全球貿易體系正被川普「打掉重練」,在世界陷入震驚與混亂時,歐盟與中國出現「互相取暖」跡象。從美歐中三角互動看,川普或許將歐盟略推向了北京,但產能過剩和貿易轉向,是歐中難以跨越的真正障礙。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宣布「對等關稅」時說了一句感言:就貿易來看,有時朋友比敵人還糟。站在歐洲聯盟(EU)的立場,這句話應該可以原封不動送回給美國,而且還加碼附贈:別把朋友推向敵人。
這段期間,歐盟對中國有2個示好舉動。
其一是歐中建交適逢50週年,歐盟想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到布魯塞爾總部,而不是只有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來訪,但遲遲未邀成。後來,歐盟發言人11日證實外媒所指,歐中高峰會將於7月下旬改在北京舉行。
為了見到習近平,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主席柯斯塔(Antonio Costa)寧願打破歐中高峰會應輪到在歐洲舉行的慣例,共同訪中,將50週年的慶祝場面交由北京鋪排。
其二是歐盟執委會日前釋出與中國開啟電動車價格協商。去年10月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車正式加徵最高35.3%的「反補貼稅」至少5年,以反制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業鏈的不當補貼。歐盟當時表示,若能與中方達成協商,就可停止加稅。
中國一直希望能與歐盟談成「價格承諾」,提出中國電動車賣到歐盟市場的最低價格保證,以抵消政府過度補貼下的低價競爭優勢。但歐盟執委會在決定祭出反補貼稅前的調查階段,就已拒絕過中方的價格協商。
當時執委會貿易發言人吉爾(Olof Gill)解釋,歐盟考量中方的提議是否能確實解決補貼問題,以及價格承諾能否有效落實並監督,結論是「這些提議沒有任何一項符合前述考量」。
因此,在川普關稅籠罩下,歐盟願與中國重新開啟電動車價格協商,這究竟只是談談就好,或是能堅持歐盟前述考量而達成協議,值得玩味。畢竟歐盟吃過至少2次中國價格承諾無效的虧,包括太陽能板和檸檬酸(citric acid),結果不是中國業者違背承諾,就是歐盟難以監督實效。
另一方面,美國關稅帶給歐盟的煩惱除了本身對美出口,還有中國的貿易轉向(trade diversion),也就是中國貨因高關稅進不了美國市場,大量轉向湧入歐盟,打擊歐盟產業。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日前提醒,因美國對中國施加的關稅非常巨大,歐盟要考慮可能遭到間接風險;捷克總理費亞拉(Petr Fiala)更挑明了說,不能容許歐盟市場在美國關稅戰下變成便宜中國貨的替代目的地。
范德賴恩8日在電話中告訴李強,中國在因應美國關稅可能帶來的貿易轉向問題上扮演關鍵角色,並提議建立一套追蹤貿易流向的機制。她在10日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訪時也聲言歐盟「不會容忍」中國貨轉向歐盟。
川普關稅為歐中關係添加了「貿易轉向」隱憂,而在此之前,產能過剩問題早已是歐中經貿的痛點。
歐洲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4月初發表報告,分析中國因政府大量補貼帶來的產能過剩模式,從過去的鋼鐵到如今的汽車,包括補貼遍及整條產業鏈的電動車,使中國不但成為全球最大汽車淨出口國,歐洲等外國車品牌在中國的市占率也在過去4年幾乎減半。
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從中國補貼政策來推估下一波生產過剩的產業,短期內可能出現的是成熟製程晶片、中低階工業機械及零組件、電信設備、中低階醫療器材和藥物;中期到長期則包括電解器、進階醫療器材、進階工具機及零組件,以及新材料。
報告直言,歐洲別想靠北京去處理中國的產能過剩,「因這種現象是習近平新經濟決策和意識形態的特點,黨國體制不惜一切代價優先考慮自力更生和經濟安全,即便這會侵蝕產業獲利能力、投資報酬率和效率」。
換言之,中國產能過剩恐怕會是個沒完沒了的問題,持續刺痛歐中經貿關係。
范德賴恩1日在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大會上說,全球貿易當然有著嚴重的議題,生產過剩、貿易不平衡、不公平的政府補貼、拒絕市場准入、剽竊智慧財產等,「我聽到美國人說,其他人利用了這些(貿易)規則。我同意。我們也因此而受苦」。
目前川普仍不理會范德賴恩欲與美國共同應對中國貿易問題的邀約,「習近平因素」能否讓歐盟拉攏美國,尚屬未定之天,但可以確定的是,「川普因素」絕對會高掛在7月歐中高峰會時北京的天空上。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宣布「對等關稅」時說了一句感言:就貿易來看,有時朋友比敵人還糟。站在歐洲聯盟(EU)的立場,這句話應該可以原封不動送回給美國,而且還加碼附贈:別把朋友推向敵人。
這段期間,歐盟對中國有2個示好舉動。
其一是歐中建交適逢50週年,歐盟想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到布魯塞爾總部,而不是只有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來訪,但遲遲未邀成。後來,歐盟發言人11日證實外媒所指,歐中高峰會將於7月下旬改在北京舉行。
為了見到習近平,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主席柯斯塔(Antonio Costa)寧願打破歐中高峰會應輪到在歐洲舉行的慣例,共同訪中,將50週年的慶祝場面交由北京鋪排。
其二是歐盟執委會日前釋出與中國開啟電動車價格協商。去年10月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車正式加徵最高35.3%的「反補貼稅」至少5年,以反制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業鏈的不當補貼。歐盟當時表示,若能與中方達成協商,就可停止加稅。
中國一直希望能與歐盟談成「價格承諾」,提出中國電動車賣到歐盟市場的最低價格保證,以抵消政府過度補貼下的低價競爭優勢。但歐盟執委會在決定祭出反補貼稅前的調查階段,就已拒絕過中方的價格協商。
當時執委會貿易發言人吉爾(Olof Gill)解釋,歐盟考量中方的提議是否能確實解決補貼問題,以及價格承諾能否有效落實並監督,結論是「這些提議沒有任何一項符合前述考量」。
因此,在川普關稅籠罩下,歐盟願與中國重新開啟電動車價格協商,這究竟只是談談就好,或是能堅持歐盟前述考量而達成協議,值得玩味。畢竟歐盟吃過至少2次中國價格承諾無效的虧,包括太陽能板和檸檬酸(citric acid),結果不是中國業者違背承諾,就是歐盟難以監督實效。
另一方面,美國關稅帶給歐盟的煩惱除了本身對美出口,還有中國的貿易轉向(trade diversion),也就是中國貨因高關稅進不了美國市場,大量轉向湧入歐盟,打擊歐盟產業。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日前提醒,因美國對中國施加的關稅非常巨大,歐盟要考慮可能遭到間接風險;捷克總理費亞拉(Petr Fiala)更挑明了說,不能容許歐盟市場在美國關稅戰下變成便宜中國貨的替代目的地。
范德賴恩8日在電話中告訴李強,中國在因應美國關稅可能帶來的貿易轉向問題上扮演關鍵角色,並提議建立一套追蹤貿易流向的機制。她在10日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訪時也聲言歐盟「不會容忍」中國貨轉向歐盟。
川普關稅為歐中關係添加了「貿易轉向」隱憂,而在此之前,產能過剩問題早已是歐中經貿的痛點。
歐洲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4月初發表報告,分析中國因政府大量補貼帶來的產能過剩模式,從過去的鋼鐵到如今的汽車,包括補貼遍及整條產業鏈的電動車,使中國不但成為全球最大汽車淨出口國,歐洲等外國車品牌在中國的市占率也在過去4年幾乎減半。
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從中國補貼政策來推估下一波生產過剩的產業,短期內可能出現的是成熟製程晶片、中低階工業機械及零組件、電信設備、中低階醫療器材和藥物;中期到長期則包括電解器、進階醫療器材、進階工具機及零組件,以及新材料。
報告直言,歐洲別想靠北京去處理中國的產能過剩,「因這種現象是習近平新經濟決策和意識形態的特點,黨國體制不惜一切代價優先考慮自力更生和經濟安全,即便這會侵蝕產業獲利能力、投資報酬率和效率」。
換言之,中國產能過剩恐怕會是個沒完沒了的問題,持續刺痛歐中經貿關係。
范德賴恩1日在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大會上說,全球貿易當然有著嚴重的議題,生產過剩、貿易不平衡、不公平的政府補貼、拒絕市場准入、剽竊智慧財產等,「我聽到美國人說,其他人利用了這些(貿易)規則。我同意。我們也因此而受苦」。
目前川普仍不理會范德賴恩欲與美國共同應對中國貿易問題的邀約,「習近平因素」能否讓歐盟拉攏美國,尚屬未定之天,但可以確定的是,「川普因素」絕對會高掛在7月歐中高峰會時北京的天空上。
- 記者: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特稿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