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強震海底景象曝!潛水員見魚群「集體躺平」避震
緬甸28日發生規模8.2強震,造成超過1700人喪生,建築物嚴重受損。這場災難性地震不僅影響陸地,更引發鄰近海域生物的異常反應。泰國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海洋科學系助理教授東恩(Thon Thamrongnawasawat)公開了一段罕見影像,記錄了珊瑚礁魚群在地震時的特殊行為。
根據東恩在社交媒體上的發文,這些珍貴畫面是由他在斯米蘭海洋國家公園進行儒艮監測的志工朋友提供。影像顯示,在地震發生的瞬間,原本在水層中自由游動的魚群突然停止活動,紛紛貼近海床呈現靜止狀態,宛如集體「躺平」避難。東恩強調,這種現象極為不尋常,因為魚類通常在白天活動旺盛,即便在夜晚也只是各自休息,而非成群停留在海底。
科學分析認為,魚類擁有極為敏銳的感知能力,能夠捕捉水下細微的震動。它們可能在地震初期就感受到前震波,雖然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但出於本能選擇貼近海床,以減少因湍流或海嘯產生位移的風險。這種行為與人類在地震時採取的「趴下、掩護、穩住」避難動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除了魚群的反應,科研人員還觀察到被稱為「海中美人魚」的儒艮在地震發生後迅速離開淺灘,游向深水區以躲避潛在危險。由於儒艮行動迅速,地震期間並未出現被海浪捲上岸的案例,這也顯示大型海洋哺乳類對地震有較高的警覺性。
東恩表示,這是泰國首次清晰記錄到魚類在地震時的行為,為生物能感知地震提供了珍貴的實證。這一發現不僅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也為未來發展動物預警系統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與此同時,這場強震也引發了全球地震帶上的連鎖反應,導致多處出現大大小小的地震。科學家們呼籲,民眾應對地震保持高度警惕,並學習正確的避難方法。
這次的發現再次證明,自然界中的生物對環境變化有著敏銳的感知能力。通過觀察和研究動物的行為,人類可能在未來更好地預測和應對自然災害。然而,專家也提醒,雖然動物行為可以作為參考,但不應完全依賴其作為地震預警的唯一依據。
- 記者:品觀點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