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控制先抗發炎 避用類固醇、吸入劑

「短效吸入劑只能暫時緩解氣喘,長期控制要從抗發炎治療開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等醫事團體6日舉行記者會,醫師陳育民提醒說,使用緩解型吸入劑的病人在口服類固醇比例上,遠高於接受抗發炎治療者,且類固醇藥物服用久了會有骨質疏鬆、胃潰瘍等風險。官員則提醒,若有久咳、反覆感冒等氣喘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控制長期發炎降急診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統整國內10家醫院數據,針對中重度氣喘病友進行普查發現,合併使用緩解型吸入劑之病人在口服類固醇、急診與住院的使用與發生率,皆明顯高於接受抗發炎治療的病人。特別是在中度氣喘病人之中,前者的口服類固醇使用率更高出後者近三倍。



「真正控制氣喘仍要以對抗慢性發炎為核心,才能降低急診與住院等醫療負擔。」陳育民說,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的治療應為急救使用,只能暫時擴張支氣管。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如今氣喘治療有很大的進步,再加上「全民健康保險氣喘醫療給付改善(P4P)方案」,民眾可上網查詢相關院所的照顧狀況與品質。



注意久咳、反覆感冒

胸重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秘書長劉景隆指出,全台氣喘人口約2百萬人,嚴重氣喘約有10萬人,依照國際指引建議,嚴重型氣喘應考慮加上生物製劑治療,可針對發炎因子進行精準控制。他提醒說,傳統口服類固醇若長期使用,則可能有骨質疏鬆、胃潰瘍甚至感染病菌的健康風險,應評估降低使用。



劉景隆提醒表示,若有咳嗽咻咻叫、胸口閉緊感、久咳不癒、反覆出現感冒症狀等「咻、閉、久、哇」4種狀況,就可能是氣喘,盼藉此早期發現與正確用藥。他強調,短期緩解劑雖然是救急用藥,但長期使用對身體造成負擔,且緩解用吸入劑中的定量噴霧劑亦為高溫室效應氣體,也增加不必要的碳排放。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