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山事件80週年 謎團埋沒3千公尺雲霧
1945年護送戰俘歸國的美國軍機在三叉山附近墜毀,機上25人及上山搶救的26名台東民眾罹難;事件至今,仍有許多謎團淹沒雲端,遺族盼解謎,完成二戰在台灣最後拼圖。
1945年8月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個月後1架運送被日本俘虜的美軍和盟國戰俘轟炸機在中央山脈三叉山附近墜毀。機上25人罹難,及上山搶救的26名台東關山鎮民罹難。
關山鎮公所民國90年間委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前研究員施添福教授調查「三叉山事件」,據他調查,當年搜救的美軍撤離時提及「3年後將再派人前來收拾遇難者遺骸」,但訪談調查中未曾有美軍重返三叉山紀錄。
不過,以「三叉山事件」為背景創作「成為真正的人」的作家甘耀明調查,「三叉山事件」發生在9月間,而10月5日颱風過後,關山郡再度組成人數眾多救難隊,沿途將搜救隊死者手掌或手指剁下集中火化,分送家屬。至於美軍屍體,現場只找到22具,由救難隊運送下山轉交美方,分別安葬在香港西灣國殤紀念墳場與美國傑佛遜軍營國家公墓。
對三叉山事件深入研究,本身也是飛機專家的空軍退役少將劉瑞成從美方蒐集資料,有第4梯次任務取回遺體,荷蘭和澳洲戰俘遺體在1947年10月16日葬在香港西灣國殤紀念墳場,3名荷蘭人被安置於N列第4至6位,而5名澳洲人則安置在A列第2至6位。
美籍罹難者,包括飛行組員與戰俘於1950年2月22日遷葬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傑佛遜兵營國家公墓(Jefferson Barracks national Cemetery Section 78 Site 1007-09B),但「這些無法確認是否為衣冠塚」。
海端鄉長胡金至告訴中央社記者,當年分3梯次入山搶救,第1、2梯次人員遇惡劣天氣,造成26人罹難;天晴後,他父親是第3梯次人員上山,沿途尋找罹難隊員遺體,找到遺體後剁下手掌一起火化,骨灰帶回分給家屬,遺體則就地掩埋,事後未曾再聽說有美軍或是當地民眾再度上山尋找美軍遺體。
他說,不管美軍是否有第4梯次的入山運下遺體,或是如約在3年後回到台灣重返三叉山搬運遺體,這都是很大工程,需要龐大人力、物力,甚至動員整個海端鄉能量,但至今,整個海端鄉沒人有印象曾有過這樣動員,「飛機上罹難的25名戰俘遺體,應該還在山上」。
另外,被認為「三叉山事件」飛機殘骸有2處,分別在中央山脈拉庫音溪源頭谷地和新康橫斷連理山附近稜線,直線距離3公里。甘耀明研判,軍機在拉庫音溪源頭上方,爆炸解體,尾部掉落在拉庫音溪,前端最後撞擊在新康橫斷;劉瑞成則表示,依美軍資料,飛機墜落地是新康橫斷,至於拉庫音溪殘骸因他未見過,無法判斷是否同一架。
曾親自探勘2處飛機殘骸的劉姓民眾,比對兩處殘骸的機槍和配件,推定是不同飛機,應該是2架飛,「或許會推翻最初只有一架墜毀的調查」。
關山旅北同鄉會長許順隆最近籌組「三叉山事件罹難者安歸籌備會」。他說,今年是「三叉山事件」80週年,希望讓搶救三叉山空難而罹難先人魂歸家鄉。也盼釐清25名軍機上人員遺體是否已運下山,及幾架軍機墜毀,完成第2次世界大戰在台灣的最後一塊拼圖。
包括關山鎮長彭成豐、海端鄉長胡金至,及遺族黎光祥都表示,不會忘記這歷史,但也有很多傳說,希望能釐清有完美的結束。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9月10日3架美國B-24轟炸機自日本沖繩起飛,載送甫自日本俘虜營釋放的盟軍戰俘至菲律賓呂宋島馬卡蒂尼爾森機場,再讓戰俘根據國籍分乘船隻或飛機返國。
其中序號44-42052、別名為「清算者號」(Liquidator)轟炸機在台灣中央山脈遇颱風失事,機上戰俘有11名美國人、4名荷蘭人、5名澳洲人,及5名機組人員,機駕駛是中尉,其餘戰俘為士官兵。
上山搜救的關山庄(現今關山鎮)民包括12名阿美族人、1名福佬人、1名客家人、1名平埔族人、1名布農人,1名卑南族人、2名日警,及7名日本憲兵,總計26人罹難。
1945年8月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個月後1架運送被日本俘虜的美軍和盟國戰俘轟炸機在中央山脈三叉山附近墜毀。機上25人罹難,及上山搶救的26名台東關山鎮民罹難。
關山鎮公所民國90年間委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前研究員施添福教授調查「三叉山事件」,據他調查,當年搜救的美軍撤離時提及「3年後將再派人前來收拾遇難者遺骸」,但訪談調查中未曾有美軍重返三叉山紀錄。
不過,以「三叉山事件」為背景創作「成為真正的人」的作家甘耀明調查,「三叉山事件」發生在9月間,而10月5日颱風過後,關山郡再度組成人數眾多救難隊,沿途將搜救隊死者手掌或手指剁下集中火化,分送家屬。至於美軍屍體,現場只找到22具,由救難隊運送下山轉交美方,分別安葬在香港西灣國殤紀念墳場與美國傑佛遜軍營國家公墓。
對三叉山事件深入研究,本身也是飛機專家的空軍退役少將劉瑞成從美方蒐集資料,有第4梯次任務取回遺體,荷蘭和澳洲戰俘遺體在1947年10月16日葬在香港西灣國殤紀念墳場,3名荷蘭人被安置於N列第4至6位,而5名澳洲人則安置在A列第2至6位。
美籍罹難者,包括飛行組員與戰俘於1950年2月22日遷葬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傑佛遜兵營國家公墓(Jefferson Barracks national Cemetery Section 78 Site 1007-09B),但「這些無法確認是否為衣冠塚」。
海端鄉長胡金至告訴中央社記者,當年分3梯次入山搶救,第1、2梯次人員遇惡劣天氣,造成26人罹難;天晴後,他父親是第3梯次人員上山,沿途尋找罹難隊員遺體,找到遺體後剁下手掌一起火化,骨灰帶回分給家屬,遺體則就地掩埋,事後未曾再聽說有美軍或是當地民眾再度上山尋找美軍遺體。
他說,不管美軍是否有第4梯次的入山運下遺體,或是如約在3年後回到台灣重返三叉山搬運遺體,這都是很大工程,需要龐大人力、物力,甚至動員整個海端鄉能量,但至今,整個海端鄉沒人有印象曾有過這樣動員,「飛機上罹難的25名戰俘遺體,應該還在山上」。
另外,被認為「三叉山事件」飛機殘骸有2處,分別在中央山脈拉庫音溪源頭谷地和新康橫斷連理山附近稜線,直線距離3公里。甘耀明研判,軍機在拉庫音溪源頭上方,爆炸解體,尾部掉落在拉庫音溪,前端最後撞擊在新康橫斷;劉瑞成則表示,依美軍資料,飛機墜落地是新康橫斷,至於拉庫音溪殘骸因他未見過,無法判斷是否同一架。
曾親自探勘2處飛機殘骸的劉姓民眾,比對兩處殘骸的機槍和配件,推定是不同飛機,應該是2架飛,「或許會推翻最初只有一架墜毀的調查」。
關山旅北同鄉會長許順隆最近籌組「三叉山事件罹難者安歸籌備會」。他說,今年是「三叉山事件」80週年,希望讓搶救三叉山空難而罹難先人魂歸家鄉。也盼釐清25名軍機上人員遺體是否已運下山,及幾架軍機墜毀,完成第2次世界大戰在台灣的最後一塊拼圖。
包括關山鎮長彭成豐、海端鄉長胡金至,及遺族黎光祥都表示,不會忘記這歷史,但也有很多傳說,希望能釐清有完美的結束。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9月10日3架美國B-24轟炸機自日本沖繩起飛,載送甫自日本俘虜營釋放的盟軍戰俘至菲律賓呂宋島馬卡蒂尼爾森機場,再讓戰俘根據國籍分乘船隻或飛機返國。
其中序號44-42052、別名為「清算者號」(Liquidator)轟炸機在台灣中央山脈遇颱風失事,機上戰俘有11名美國人、4名荷蘭人、5名澳洲人,及5名機組人員,機駕駛是中尉,其餘戰俘為士官兵。
上山搜救的關山庄(現今關山鎮)民包括12名阿美族人、1名福佬人、1名客家人、1名平埔族人、1名布農人,1名卑南族人、2名日警,及7名日本憲兵,總計26人罹難。
- 記者: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2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