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媽祖文物特展熱潮不減 海上來的光2/23閉幕前吸引超過20萬人

由雲林縣政府主辦的「海上來的光-雲林縣媽祖文化古物特展」,自去年(113年)11月起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展以來,已超過二十萬人次參觀,深受國內外到訪民眾喜愛。此次特展以媽祖信仰為核心,完整呈現媽祖信仰的歷史沿革脈絡及其文化資產的特殊性。藉由珍貴的古物展示,串聯雲林縣豐富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目的是教育、推廣文化資產知識的目標,讓大眾了解媽祖信仰在台灣社會及全球的深遠影響。

此次展覽古物中除了故宮南院曾展出的北港朝天宮重量級的王得祿「海天霛貺匾」外,還有許多首次出借或公開亮相的珍稀媽祖古(文)物,包括斗六長和宮大媽、三媽象徵神明身分證的入神命書和清代信眾敬獻石雕獅座燭台、西螺福興宮鎮殿媽手工神衣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執事牌、西螺廣福宮蔚藍天匾、六房媽過爐專屬銀製跋杯、金屬製關防與牽起土庫媽與六房媽的深厚情誼的土庫順天宮日式真言宗觀音像等。這次展出展品大多仍在所屬宮廟中持續「服役」狀態,與其他博物館中類似文物的靜態展示大不相同,極具活力與歷史感。

這次參與展出民眾回饋中不乏旅居許多異地的雲林遊子或信徒在佛陀紀念館看見媽祖文物,分享感念媽祖的動人小故事。本次特展民眾回饋對於宮廟來說無疑是拋磚引玉的莫大鼓舞,讓宮廟管理單位與在地文化工作者更積極致力於保存廟宇文化資產與推廣,如目前尚在舉辦中的水林蕃薯厝順天宮申請補助自辦的蕃薯寮媽元宵夜巡及文物特展。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及雲林縣府的協助及補助下,完成古物的指定及文物修復、保存、推廣等相關工作。目前石榴班長和宮班鳩媽-四媽、六房天上聖母儀仗與北港朝天宮進香旗(道光貳拾陸年款、光緒拾陸年款、光緒拾玖年款)都如火如荼的進行行古物修復計畫。元長鰲峯宮、崙背奉天宮、西螺廣興宮、西螺福天宮、四湖普天宮、斗六長和宮、大埤開明宮、北港鎮勤習堂、六房媽,以及斗六、林內、古坑立案寺廟緊鑼密鼓的進入第1階段之文物普查。

此外,西螺福興宮不僅陸續自費委託文物普查團隊為廟內許多神像、匾額等文物進行深入的歷史調查及科學研究,確認文物的文化資產價值,北港朝天宮更於去年首創國內第一座宮廟自設文物修復中心,委請雲科大文資維護系師生進駐,引進新設備、技術,對文物展開修護,同時也讓文物獲得妥善維護長存。去年年底退休教授蔡相煇等6名文史工作者共同捐贈3147件文物,包括清代笨港古文書、日據時期明信片、手抄樂譜、百年樂器等未來將結合朝天宮文物館館內原有的上萬件文物,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北港地區歷史文化。

雲林文觀處處長陳璧君表示「媽祖信俗」於2009年已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登錄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仰遍佈5大洲超過33個國家,也是台灣最普遍的宗教信仰文化。雲林為宗教大縣「北港迎媽祖」、「北港進香」與「六房媽祖過爐」被列為三大國定重要民俗。陳璧君強調,文化資產是城市符號,蘊含地方厚實的人文意義,也是一座都市推進不可或缺的原動力。繼2020年「神工傳藝」特展與2023年「神工學」媽祖宗教工藝特展後,此次於佛陀紀念館辦理『海上來的光』雲林縣媽祖古物特展以媽祖信仰為主題,透過古物串聯雲林縣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獲得廣大民眾情感共鳴投射。敬請大眾保握機會於2月23日前前進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海上來的光』雲林縣媽祖文化主題古物展,跟隨七間雲林地區百年媽祖聖所展出文物深入了解媽祖文化的豐富內涵。一同追隨「海上來的光」,感受媽祖信仰帶給我們的心靈平靜與文化啟發。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