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綠網串連臺東生態棲地 階段成果公開亮相,協力共寫保育新頁

為展現臺東國土綠網歷年來跨域合作成果及強化串連淺山地區的生態環境,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今(16)日舉辦「臺東區域綠網成果分享交流會」,邀集來自政府部門、民間團體及社區的80多位夥伴齊聚一堂,展現四年來透過跨域合作推動生態保育的豐碩成果。會中聚焦瀕危物種保育、河川生態廊道建置、水田濕地保護與社區參與等行動,同時分享多項成功的公私協力案例。
臺東分署分署長吳昌祐表示,自臺東區域綠網計畫啟動以來,分署便以當地生態敏感區與高保育潛力的重點關注區域為核心,積極串聯中央部會、地方政府、學術單位與民間團體,共同推動跨域合作。從連通河川縱向廊道、設置動物通道、復育原生植物及對接國土計畫,期望逐步建構出具有韌性特質的臺東生態綠網。
此次交流特別邀請水利署第八河川分署分享「卑南溪流域整體治理及高灘地生態廊道營造」的階段性成果,透過友善的植被營造手法,提供野生動物棲息與移動的空間;農田水利署臺東管理處分享「池上廊道農田圳路友善動物措施改善」,在卑南、關山及池上大圳設置近20處友善動物通道,協助動物進入圳路後便於安全脫離。蘭嶼及綠島等離島的保育軸帶則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自然生態協會等單位,分享蘭嶼吻鰕虎、臺灣狐蝠與珠光鳳蝶等瀕危物種的保育現況與挑戰。
在臺東國土綠網的推動架構下,更是透過建置「臺東溪流生態地圖」資料庫,使河川水域棲地的資源現況更加完整、明確及利於查詢運用。其中臺東分署在都歷溪與利嘉溪的治理計畫中,導入基於「自然解決方案(NbS)」,調整水流分配、恢復洄游生物的遷移通道與棲地,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實踐成果。
在農田與濕地保育工作上,池上鄉富興社區積極參與菊池氏細鯽的復育,透過社區參與提升居民環境意識,推動在地物種永續保存;另與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合作,執行臺灣黑熊等瀕危野生動物的救援與保護工作;也鑒於近來東部地區野生動物救傷需求日增,分署與退輔會臺東農場跨域合作攜手野灣協會擴大東部野生動物救傷環教場域。為深化推動「里山倡議」,於都歷地區與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合作建立友善的農業耕作環境,並與在地原住民族合作,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保育觀念,讓居民與學童從生活中認識生態價值,打造多元共學的保育環境。
臺東分署強調,未來將持續以臺東區域綠網及對接國土計畫等平台為主要推動架構,整合各界資源、深化以自然為本的跨域合作治理及資源永續管理的作為,並邀請更多民間團體與企業夥伴加入,共同守護臺東珍貴的自然資產,邁向生態永續發展的目標。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16 14:19:51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