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營鄉親陳情解編洲仔濕地 濕盟:洲仔濕地的存在不只是為了幾隻水雉
高雄市議員陳善慧11月進行總質詢時,向市長陳其邁陳情指出,位於蓮池潭旁占地九公頃的洲仔濕地,由於當地登革熱病媒蚊爆發、蛇類出沒,左營地方鄉親希望市府解編濕地,並將洲仔濕地內的永續環境培育場地遷移,規劃成一般公園。
據《自由時報》報導,陳善慧在議會上說,「以前當地都是菱角田,現在時空背景已經不同,原菱角田變成高樓大廈,有連結國10的交通要道,三鐵共構也匯集於此,鳥類還會在此棲息嗎?」建議市府配合蓮池潭的觀光發展 ,重新打造成具有生態特色的指標性景觀園區。
陳其邁在議會回應,洲仔濕地是國家級濕地,相關改變須報請內政部同意。他請副市長林欽榮邀集居民和團體進行會議溝通,檢討洲仔濕地未來的調整方向。
讓水雉重返高雄 首座都會荒野型濕地公園
洲仔濕地原本是一片菱角田,2002年由台灣濕地保護聯盟、高雄市野鳥學會、文化愛河協會、高雄市綠色協會與柴山會等團體倡議,結合「水雉返鄉」計畫,規劃為洲仔濕地公園,當時獲得時任副市長林欽榮、市長謝長廷贊同與支持闢建,而後由濕盟無償認養管理至今。
對於議員提出解編國家重要濕地之意見,濕盟發布聲明指出,目前洲仔濕地屬於「國家級」重要濕地,如要變更、廢止,須經中央主管機關依據《濕地保育法》及相關子法進行審議評估,無法由地方政府逕行辦理。
濕盟指出,左營蓮池潭周邊原為埤塘濕地及水田,1865年斯文豪(Robert Swinhoe)在此首次記錄到水雉,但因後來的都市發展及棲地改變,水雉在高雄市一度消失。洲仔濕地的劃設和棲地保育,讓水雉成功返鄉,成為高雄市中心區的水雉繁殖棲地,開創台灣首座都會荒野型的濕地公園。
根據濕盟進行的生態調查,洲仔濕地鳥類約有64種,昆蟲類高達87種,指標性瀕危物種水雉復育成功後,每年穩定維持在十餘隻的族群量,腹地雖然小但生態保育意義重大,不僅讓洲仔濕地成為高雄市民、親子容易親近、觀察水雉生態的場域,同時提供良好的氣候調節、蓄水納洪、環境教育、休閒體驗等多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對於在地居民提出改以半屏湖濕地取代洲仔濕地保育水雉,濕盟強調,半屏湖濕地的植生、地質、水文條件無法提供水雉所需的棲地環境,因此遷移的想法不可行。
而對於登革熱病媒蚊爆發的指控,濕盟指出,洲仔濕地有近自然的完整生態系統,水域中有各種蛙類、昆蟲、魚類等生物皆會捕食蚊蟲及孑孓,並非病媒蚊孳生的環境。在市府衛生局登革熱通報等公開資料中,洲仔濕地也不是病媒蚊孳生及傳播的熱區,沒有造成疫情擴散的風險。
濕盟強調,洲仔濕地的存在不只是為了幾隻水雉,催生洲仔濕地帶起高雄市濕地生態廊道的願景與政策,由於政府單位和民間團體公私協力,才能成功翻轉高雄市早期工業城市的灰色印象。
濕地的設計「以生物作為公園的使用者」
根據濕地保育利用計畫,洲仔濕地進行分區管理,分為管理服務區、環境教育區和核心保育區。管理服務區每日開放參觀,環境教育區平日可預約導覽,假日開放自由參觀,核心區則以保育為目的不開放進入。濕盟在官網上說明:「過去,公園的設計大多以『人』為主體,生物群相並不豐富,洲仔濕地打破以往的設計模式,將生物作為『公園的使用者』。」強調自然棲地保育的重要性。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則發文呼籲市府,守住洲仔濕地的生態功能,不應解編。他指出,國家重要濕地和一般的公園綠地不同。洲仔濕地是被樹林和濕地完整覆蓋的綠洲,展現生物多樣性、滯洪、水土保持、淨化空氣、固碳等功能。高雄市及台灣多數都會需要更多的公園綠地,但更稀缺的是像洲仔這樣的公園。
由於周邊社區居民以洲仔濕地的圍籬封閉,民眾無法任意進入利用,陳情解編濕地。濕盟除了歡迎市民進入公園參加活動,也重申在確保濕地整體生態系及重要物種棲息的前提下,秉持理性開放的態度及原則,政府、民間團體和市民皆可共同討論商議,取得最大共識,讓濕地與在地社區、高雄市民共存共榮。
- 記者:整理: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