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就能吃飽 澳洲史前巨型袋鼠因「跨不出舒適圈」而滅絕

澳洲研究發現,數十萬年前生活在昆士蘭雨林的巨型袋鼠(Protemnodon)可能是活動範圍極小的「宅男宅女」。牠們不像現代袋鼠一樣到處移動,幾乎一輩子沒離開老家。或許就是因為太宅了,當氣候變遷的衝擊毀了棲地後,牠們也跟著滅絕。




宅在家就能吃飽 澳洲史前巨型袋鼠因「跨不出舒適圈」而滅絕


史前巨型袋鼠約生活在28萬年前到50萬年前,體重可達170公斤。圖片來源:Chris Laurikainen Gaete and Scott Hocknull


牙齒化石揭露古生物行蹤


澳洲臥龍崗大學(University of Wollongong)研究團隊估算,史前巨型袋鼠約生活在28萬到50萬年前,體重可達170公斤,約是紅大袋鼠(Osphranter rufus)的兩倍以上。團隊原本認為,這麼龐大的身軀應該需要廣闊的領域覓食,結果卻出乎意料。


昆士蘭中部埃特納洞穴山(Mt. Etna Caves)古雨林的沉積層曾出土巨型袋鼠的牙齒化石,團隊採先進的鍶同位素分析,將牙齒化石與當地石灰岩或較遠處岩層比對。結果顯示,在埃特納山生活的巨型袋鼠活動範圍很小,幾乎就在發現化石地點的附近。


研究成果於4月發表在《PLOS One》期刊。主要作者、臥龍崗大學古生態學家蓋特(Chris Laurikainen Gaete)說,他們很驚訝的發現,巨型袋鼠幾乎不遠行,活動範圍跟一些現代小型袋鼠差不多。




宅在家就能吃飽 澳洲史前巨型袋鼠因「跨不出舒適圈」而滅絕


臥龍崗大學博士候選人蓋特(Chris Laurikainen Gaete)手持一枚巨型袋鼠的牙齒化石。圖片來源:Chris Laurikainen Gaete and Scott Hocknull


蓋特在《對話》(The Conversation)撰文解釋,團隊認為埃特納山的巨型袋鼠已經適應了雨林環境,或許這裡數百萬年都有穩定的食物供應,因此牠們不需遠行尋找食物。


蓋特說,從化石解析來看,有些巨型袋鼠的物種甚至不是用跳的,而是像一般動物四腳著地行走。對雨林動物來說,這種移動方式很合理,相對地,這也限制了牠們遠行的能力。


當雨林天堂變乾燥


一般來說,生活範圍小的生物移動能力小,所以當棲地遭受重大衝擊時,牠們難以應變。20萬年前至28萬年前,澳洲出現重大改變,氣候變得乾燥、雨林消失,巨型袋鼠跟著在埃特納山滅絕,取代的是能適應乾旱環境的生物。


蓋特表示,研究顯示,巨型袋鼠在人類到達澳洲之前已經滅絕,因此排除人類因素。


此研究成功的關鍵是鍶同位素的應用。參與研究的昆士蘭博物館(Queensland Museum)資深科學家兼策展人霍克諾爾(Scott Hocknull)形容這套技術堪稱「古代GPS追蹤器」。研究人員可以藉由化石追蹤動物移動的地點、食物、牠們跟誰一起住,以及如何死亡。




宅在家就能吃飽 澳洲史前巨型袋鼠因「跨不出舒適圈」而滅絕


昆士蘭中部的埃特納山(Mt Etna),如今是一座深湖。圖片來源:Chris Laurikainen Gaete and Scott Hocknull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