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一年義務役 台灣戰力就能回血?
國際環境變化快速,導致民心思變,兵役制度更面臨重大變革。目前四個月的義務役,預料恢復為一年。但面對中國大陸的武力威脅,國防政策應有更全面通盤的規劃與部署,才不會淪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少子化及兩岸情勢緊張,讓台灣的兵源需求倍增,於是,在俄烏開戰後,政府刻意掀起恢復一年義務役兵役的議題,拔草測風向。
但,現行的制度已走了快10年,後備部隊多數已進行調整,未來恢復一年役期,恐面臨量能不足的問題,新增的7萬大軍將塞在哪裡?是否有完善的配套,為台灣後備改革之路,埋下隱憂。
今年以來,國防部不斷向外拋出議題,有意在年底前將兵役恢復一年,如成真,自2013年推行的四個月軍事訓練役,將走入歷史。
過去這段期間,不少專家對只有四個月役期的軍事訓練表示擔憂,以往礙於「好男不當兵」的觀念深植民心,而民代也怕流失選票而不願將之檯面化,讓「兵役延長」成為「說不得」的議案。直到俄烏戰爭爆發,國防意識瞬間飆升,才讓議題正式浮上檯面。
長期關注國防事務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就以「破天荒」一詞,來形容民意態度的改變。而在中國8月的圍台軍演中,黑熊學院執行長何澄輝在一場該院的網路群募活動中,也深刻感受到「民心思變」。
8月4日飛彈發射當天,原本停滯在200萬左右的募資數字,突然一天暴增100多萬,「從數字可以看出在中國威脅底下,台灣人是想要做點什麼的」。
另外,隨著台灣陷入少子化陰影,僅靠募兵制來維持兵力規模,壓力將愈來愈大。過去在智庫進行戰略分析工作的何澄輝即指,一般來說,一國的潛在可徵用兵源,年紀約落在18歲至22歲,這個年齡層台灣僅約40萬人,以現有兵力約20餘萬來算,「等於每兩人要募一人當兵,可能嗎?」因此整體兵役制度勢必面臨調整。
其次,中美及兩岸關係緊張,致使美國對台灣後備改革的施壓力度加大,如美國參議院近期通過的「台灣政策法」,條文中就明確要求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連續八年」,說明台灣政府改善後備戰力的努力,這也側面說明美國對台灣後備戰力低迷的擔憂。而美方幾近鞭策式的作法,讓中華戰略前瞻研究協會研究員揭仲都直指:「這根本不叫評估,而是考核!」
種種因素,都讓政府不得不重思後備制度的改革。
少子化及兩岸情勢緊張,讓台灣的兵源需求倍增,於是,在俄烏開戰後,政府刻意掀起恢復一年義務役兵役的議題,拔草測風向。
但,現行的制度已走了快10年,後備部隊多數已進行調整,未來恢復一年役期,恐面臨量能不足的問題,新增的7萬大軍將塞在哪裡?是否有完善的配套,為台灣後備改革之路,埋下隱憂。
今年以來,國防部不斷向外拋出議題,有意在年底前將兵役恢復一年,如成真,自2013年推行的四個月軍事訓練役,將走入歷史。
過去這段期間,不少專家對只有四個月役期的軍事訓練表示擔憂,以往礙於「好男不當兵」的觀念深植民心,而民代也怕流失選票而不願將之檯面化,讓「兵役延長」成為「說不得」的議案。直到俄烏戰爭爆發,國防意識瞬間飆升,才讓議題正式浮上檯面。
長期關注國防事務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就以「破天荒」一詞,來形容民意態度的改變。而在中國8月的圍台軍演中,黑熊學院執行長何澄輝在一場該院的網路群募活動中,也深刻感受到「民心思變」。
8月4日飛彈發射當天,原本停滯在200萬左右的募資數字,突然一天暴增100多萬,「從數字可以看出在中國威脅底下,台灣人是想要做點什麼的」。
另外,隨著台灣陷入少子化陰影,僅靠募兵制來維持兵力規模,壓力將愈來愈大。過去在智庫進行戰略分析工作的何澄輝即指,一般來說,一國的潛在可徵用兵源,年紀約落在18歲至22歲,這個年齡層台灣僅約40萬人,以現有兵力約20餘萬來算,「等於每兩人要募一人當兵,可能嗎?」因此整體兵役制度勢必面臨調整。
其次,中美及兩岸關係緊張,致使美國對台灣後備改革的施壓力度加大,如美國參議院近期通過的「台灣政策法」,條文中就明確要求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連續八年」,說明台灣政府改善後備戰力的努力,這也側面說明美國對台灣後備戰力低迷的擔憂。而美方幾近鞭策式的作法,讓中華戰略前瞻研究協會研究員揭仲都直指:「這根本不叫評估,而是考核!」
種種因素,都讓政府不得不重思後備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