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演習3關鍵加分 見軍率新裝備及專注戰訓本務
國軍漢光演習落幕,這次改變了一些舊有觀念,讓官兵無後顧之憂專注戰訓本務,加上見軍率大幅提升、新式裝備曝光得宜,雖演訓途中發生大小不一的意外,但仍不減損民眾的肯定。
為期10天9夜、史上最久的國軍漢光41號實兵演習上週落幕,值得一提的是,相較過往,國軍在此次演訓後的網路聲量,無論是接受教育召集的後備官兵心得文分享或一般民眾,都有不少正面評價。
1名曾受教召、此次也親自前往公開場域觀察後備部隊訓練的民眾向中央社記者舉例,過去部隊在進行步槍空包彈射擊時,槍身旁通常會配置集彈袋,以確保「擊發數等於彈殼數」,防止彈殼遺失;但這次他注意到,召員使用的槍枝未裝設集彈袋,向一旁幹部詢問後得知,只需「大致符合」擊發數即可。這項改變,代表幹部與官兵得以無後顧之憂,專注於戰訓本務,更能訓練臨場反應與肌肉記憶。
他也提到,觀察到許多教召官兵在解除召集後於網路上主動分享心得,不僅獲頒獎狀、還有精美臂章,逐漸讓民眾改觀,對過去令人卻步的教召制度產生認同。而常備部隊方面,以往演訓雖有火力展示,卻未必貼近戰場實況;此次參謀本部改以實際守備地進行訓練,雖少了「煙火秀」,但因見軍率提升,反而讓人更具真實感,感受到國軍的轉變。
國防安全研究院委任副研究員揭仲也親赴多處觀摩,他指出,以過往經驗,多數民眾對服義務役或接受教召常有「做雜事」或「浪費時間」的觀感,部分原因來自軍中資源不足,導致應付了事。但這次許多役男對教召訓練表示肯定,認為雖然辛苦,卻因在戰術區域、圍繞作戰任務訓練,更顯得「累得有意義」,其中甚至包含初階限制空間戰鬥、空包彈多發數射擊等內容。
揭仲舉例,他在11日前往陸軍206旅觀察後備教召部隊的臨戰訓練,發現官兵期間保持高度專注、動作紮實,連最後的行動後檢討(After Action Review)都在滂沱大雨中執行,展現出來的氣勢令他一度懷疑「這真的是後備官兵嗎」,直到透過頭髮長度才確定並非常備役。換句話說,教召經制度革新後,已具備讓平民轉化為戰士的訓能。
至於常備部隊,揭仲提到,這次漢光演訓科目繁多,單從公開資料可見者即逾百項,其中多數直接在戰時任務區域實施,不僅貼近實戰,也讓民眾能夠近距離觀察。尤其在當前中共對台壓力升高的情勢下,國軍提高見軍率,有助穩定民心、提升認同。儘管演訓期間發生個別車禍事件,整體仍未削弱民眾對國軍的支持。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林穎佑則談及,此次漢光演訓後,無論是民眾或教召人員,普遍都給予正面評價,認為訓練內容紮實、有助提升戰技,而非便宜行事。這一方面來自國軍本身的改變,也與當前敵情嚴峻、民眾危機意識上升有關,使受召官兵更認真看待訓練,同時也期待訓練項目。
不過,林穎佑也提醒,目前教召訓練內容仍有可調整空間,尚未全面納入現代戰場所面對的無人機等新型威脅。他建議,除了前線部隊必須持續調整戰術與戰法,後備部隊的訓練模式也應滾動式修正,以確保與時俱進。
林穎佑最後強調,儘管美方多次建議台灣應再提高國防預算,但此次漢光演訓也向美方傳遞一項訊息:除了帳面上的國防預算外,憲兵於北捷演練、資通電軍的資安防護等訓練,例如北捷經費並未編列於國防預算,卻都是強化防衛韌性的關鍵措施。
為期10天9夜、史上最久的國軍漢光41號實兵演習上週落幕,值得一提的是,相較過往,國軍在此次演訓後的網路聲量,無論是接受教育召集的後備官兵心得文分享或一般民眾,都有不少正面評價。
1名曾受教召、此次也親自前往公開場域觀察後備部隊訓練的民眾向中央社記者舉例,過去部隊在進行步槍空包彈射擊時,槍身旁通常會配置集彈袋,以確保「擊發數等於彈殼數」,防止彈殼遺失;但這次他注意到,召員使用的槍枝未裝設集彈袋,向一旁幹部詢問後得知,只需「大致符合」擊發數即可。這項改變,代表幹部與官兵得以無後顧之憂,專注於戰訓本務,更能訓練臨場反應與肌肉記憶。
他也提到,觀察到許多教召官兵在解除召集後於網路上主動分享心得,不僅獲頒獎狀、還有精美臂章,逐漸讓民眾改觀,對過去令人卻步的教召制度產生認同。而常備部隊方面,以往演訓雖有火力展示,卻未必貼近戰場實況;此次參謀本部改以實際守備地進行訓練,雖少了「煙火秀」,但因見軍率提升,反而讓人更具真實感,感受到國軍的轉變。
國防安全研究院委任副研究員揭仲也親赴多處觀摩,他指出,以過往經驗,多數民眾對服義務役或接受教召常有「做雜事」或「浪費時間」的觀感,部分原因來自軍中資源不足,導致應付了事。但這次許多役男對教召訓練表示肯定,認為雖然辛苦,卻因在戰術區域、圍繞作戰任務訓練,更顯得「累得有意義」,其中甚至包含初階限制空間戰鬥、空包彈多發數射擊等內容。
揭仲舉例,他在11日前往陸軍206旅觀察後備教召部隊的臨戰訓練,發現官兵期間保持高度專注、動作紮實,連最後的行動後檢討(After Action Review)都在滂沱大雨中執行,展現出來的氣勢令他一度懷疑「這真的是後備官兵嗎」,直到透過頭髮長度才確定並非常備役。換句話說,教召經制度革新後,已具備讓平民轉化為戰士的訓能。
至於常備部隊,揭仲提到,這次漢光演訓科目繁多,單從公開資料可見者即逾百項,其中多數直接在戰時任務區域實施,不僅貼近實戰,也讓民眾能夠近距離觀察。尤其在當前中共對台壓力升高的情勢下,國軍提高見軍率,有助穩定民心、提升認同。儘管演訓期間發生個別車禍事件,整體仍未削弱民眾對國軍的支持。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林穎佑則談及,此次漢光演訓後,無論是民眾或教召人員,普遍都給予正面評價,認為訓練內容紮實、有助提升戰技,而非便宜行事。這一方面來自國軍本身的改變,也與當前敵情嚴峻、民眾危機意識上升有關,使受召官兵更認真看待訓練,同時也期待訓練項目。
不過,林穎佑也提醒,目前教召訓練內容仍有可調整空間,尚未全面納入現代戰場所面對的無人機等新型威脅。他建議,除了前線部隊必須持續調整戰術與戰法,後備部隊的訓練模式也應滾動式修正,以確保與時俱進。
林穎佑最後強調,儘管美方多次建議台灣應再提高國防預算,但此次漢光演訓也向美方傳遞一項訊息:除了帳面上的國防預算外,憲兵於北捷演練、資通電軍的資安防護等訓練,例如北捷經費並未編列於國防預算,卻都是強化防衛韌性的關鍵措施。
- 記者:中央社記者游凱翔台北21日電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