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極端降雨 北市以自助、互助及公助等多管齊下防災

北市水利處表示,近年來極端降雨頻繁發生,為提升全市降雨容受力,北市府軟硬兼施多管齊下,除了推動多項硬體工程外,也積極推動民眾自主防災,108年起至113年已完成19處自主防災推動工作,另民政局的防水閘門補助 113年申請件數創新高,達到1,033件,受惠戶數共計1萬3,941戶。

在極端氣候下,採取工程手段仍有其必要性,水利處下工科進一步說明,水利處多年來致力於透過各種治水措施強化北市的防洪能力,但臺北市為高度開發的城市,若要大興土木在市區開挖興建大型排水設施相當不易,且於地面施工將對市民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過去曾於臺北市文山區興建地下滯洪池,解決當地逢雨必淹的狀況,但該項施工方式並非所有地區都適用,因此市府力推「敦化北路地下貯留管興建工程」。

目前於正在規劃設計中的「敦化北路地下貯留管興建工程」,源起於敦化北路沿線有部分區域在豪大雨時容易出現積水狀況,但鄰近地區目前並沒有適合用以興建滯洪池的空間,為努力提昇這一帶的降雨容受度,因此該處參考先進國家案例,將滯洪空間的概念由「面」轉換為「線」,採用潛盾工法於地下進行隧道挖掘來開闢滯洪空間,這個方式同時具備了可大幅減少施工期間的交通影響,以及地下貯留管施設完成後不影響上方地面空間原有使用機能的優點。

水利處下工科指出,該項工程目前規劃將敦北公園作為貯留管的起點,沿敦化北路推進至台北小巨蛋,而貯留管內徑為5.6公尺,總長度約1,250公尺,預計貯留量約3萬2,000立方公尺,相當於16座標準游泳池的量體,將提升整個中山集水區的降雨容受度。

因防洪工程仍有保護上限,都市無法完全免除淹水的現實,而災情發生時政府單位支援能量有限,因此,水利處特別重視民眾水災自主防災能力的提升,當災害發生時既能自救也能互救。水利處自108年起,每年成立3處防災社區,把專業知識及防救災資訊深植民心,至113 年已完成19處自主防災推動工作。透過勘查社區環境現況,研擬社區防救災對策,成立防汛應變組織,並建立應變機制及任務分工。最後再模擬短延時強降雨情境進行防汛演練,包含防水閘門架設、小型移動式抽水機操作及沙包堆疊。

最後,近年來極端降雨的發生強度與頻率漸增,面對未來不可知的極端氣候挑戰,唯有透過公部門系統性推動排水改善工程,再加上民眾的自主防災意識提升參與自主防災等,公私協力共同努力為防災作準備,才能有效減少災害的發生機率,減少損失與不便。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人氣政府消息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