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來的光」媽祖特展 2/23閉幕 前吸引20萬人參觀
(記者廖承恩/雲林報導)雲林縣政府主辦的「海上來的光-雲林縣媽祖文化古物特展」,自2024年11月於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展以來,已吸引超過20萬人參觀,成為宗教與文化界矚目的焦點。本次特展以媽祖信仰為主軸,透過珍貴古物展示,完整呈現媽祖文化的歷史發展與文化價值,並強調其在台灣乃至全球華人社會的深遠影響。

展品涵蓋北港朝天宮「海天霛貺」匾額、斗六長和宮大媽、西螺福興宮鎮殿媽神衣等珍貴文物,其中許多文物仍在宮廟中持續供奉,展現媽祖信仰的活力與歷史深度。許多旅居海外或外縣市的雲林信眾在展覽中見到熟悉的文物,分享與媽祖信仰的感人故事,進一步強化這份文化連結。
這場特展亦促使各大宮廟加強對文化資產的保護與推廣。例如,水林蕃薯厝順天宮舉辦元宵夜巡與文物特展,而北港朝天宮、六房媽等廟宇也積極進行古物修復與文物普查計畫,涵蓋石榴班長和宮班鳩媽、北港進香旗等珍貴歷史文物。西螺福興宮更自費委託專家團隊深入研究宮內神像與匾額的歷史價值,北港朝天宮則成立全台首座宮廟文物修復中心,引進科學技術,以確保文化資產的長遠保存。

此外,去年年底,退休教授蔡相煇等六位文史工作者捐贈3,147件珍貴文物,包括清代笨港古文書、日據時期明信片、百年樂器等,這些珍藏將與朝天宮館藏結合,豐富北港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雲林縣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指出,媽祖信俗於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登錄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信仰已遍及全球五大洲、超過33個國家,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民間信仰之一。作為宗教大縣,雲林的「北港迎媽祖」、「北港進香」、「六房媽過爐」更被列為國定重要民俗,體現其文化與歷史價值。

此次特展延續2020年「神工傳藝」與2023年「神工學」展覽的精神,以媽祖信仰為核心,結合雲林豐富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讓觀眾深刻體會媽祖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情感共鳴。歡迎把握最後機會,於2月23日前親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探索媽祖信仰的文化寶藏,感受「海上來的光」帶來的心靈啟發與文化震撼。(圖/記者廖承恩翻攝)
- 記者:三星傳媒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