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犀鳥:當「大嘴鳥」飛過滇西雨林

「噓,它回來了!」不知誰出聲提醒,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盈江片區的8號鳥類監測點內,每個人都屏住呼吸。


低沉有力的振翅聲打破寂靜,一只長著黃色巨嘴的大鳥從河谷方向飛來。它收起超過一米的豔麗雙翼,落在樹冠上,環顧四周後才躍上大樹的樹洞口,上下甩動脖頸,占了身長近1/3的大嘴也不斷抖動——這是滇西雨林中一只銜食歸來的雄性雙角犀鳥。



守護犀鳥:當「大嘴鳥」飛過滇西雨林
在樹洞口準備遞食的雄性花冠皺盔犀鳥(4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安浩維 攝

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跨盈江縣、隴川縣和瑞麗市,高山河谷間孕育出多樣的生態系統和豐富的動植物種類,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保存完整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使其成為全國鳥類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中國的犀鳥主要分佈在雲南、廣西,它得名於上嘴長有一個盔狀突起,形似犀牛角。犀鳥以果子為食,也捕食小型動物。通常選取高大樹木的樹洞作為繁殖期巢穴,雌鳥待在泥土封閉洞口的樹洞裏孵卵,避免受天敵侵擾,雄鳥在洞外遞送食物。


雲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長、鳥類學家韓聯憲介紹,作為熱帶鳥類,中國的犀鳥處在其地理分佈區北部邊緣,這決定了其種群數量偏少,上世紀對熱帶雨林的開發、犀鳥營巢樹洞資源不多等一度影響了犀鳥種群在雲南的正常生存。


在盈江縣,人們觀察到中國已知的5種犀鳥,雙角犀鳥是其中之一。當地考察評估後在保護區內選取了數個隱蔽監測點,面向觀鳥愛好者和研究人員開放,盈江縣觀鳥協會會長班鼎盈說,觀賞犀鳥主要集中在每年2月中旬至6月,進入保護區需辦理許可證,遵循管理規則。


返巢的雄性雙角犀鳥吐出喉囊中食物,喂給巢中的雌鳥……調出拍攝的畫面,等待了6個多小時的觀鳥愛好者於振海感歎:「終於拍到了!」他說,等待犀鳥充滿不確定性,可能下一秒就能看到,也可能一個晃神後只有它遠去的身影。


美麗而奇特的大鳥,這是西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保護專業研二學生魯茜對犀鳥的第一印象。在保護區的6號花冠皺盔犀鳥監測點,她開始了一整天的記錄,觀測從今年4月開始,將持續到7月左右雌鳥帶著幼鳥出巢。


「犀鳥選定了營巢的樹洞,不出意外,它們每年都會回到同一個洞繁殖。」魯茜告訴記者。


「10:07,出現;10:13,離開……」魯茜的筆記本上,一行行數據精確記錄犀鳥出現、離開、餵食等行為發生時間和次數,「從雄鳥對雌鳥的餵食頻率,可以大致推測這窩繁殖是否成功。」魯茜說。


「因為時間、路程和人力限制,有時我們很難記錄每個監測點的數據,但和觀鳥愛好者溝通,能知道犀鳥來了多少次,有沒有交配行為,他們也很樂意共用資訊和照片。」對於和觀鳥者的交流,魯茜稱之為從愛好者觀鳥到研究者護鳥的良性閉環。


魯茜和夥伴們觀測到的犀鳥營巢樹種、食物種類、繁殖習慣等數據,將會定期回饋給保護區,據此判斷可能的犀鳥繁殖地,以便進一步做好保護工作。


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盈江管護分局副局長金銀德介紹,通過持續推進犀鳥物種及繁殖巢穴調查,2023年保護區「犀鳥穀」範圍內監測發現犀鳥巢穴26巢,2022—2023年間,每年犀鳥個體數量增長大於20只。


犀鳥是熱帶雨林的代表性類群和標誌性物種,它的存在表明熱帶雨林的生態品質穩定向好。韓聯憲介紹,以漿果為食物之一的犀鳥對熱帶雨林的種子分佈、更新和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保護生物學中有『傘護種』的概念,人們對犀鳥這種奇特的大型鳥類關注度很高,對犀鳥的保護就像一把傘,也輻射庇護了與犀鳥棲息在同一片森林裏的其他生物。」韓聯憲說,在對犀鳥的觀測中,尊重生命、尊重動物的理念不可或缺,在未來,期待越來越多的愛鳥者、觀鳥者加入到保護犀鳥的隊伍中。(新華社記者陸君鈺、孫敏、王安浩維)



最新大陸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