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呈現疏離與荒誕 楊正帆:在哪都無歸屬
2018年金馬創投會議入選作品「局外人」,獲捷克卡羅維瓦利國際影展Proxima單元「最佳影片獎」。中國導演楊正帆表示,這些年他在中、美兩邊都覺得自己是局外人,而旅館就像是漂泊不定的生活縮影,片中呈現這種心情寫照。
第58屆捷克卡羅維瓦利國際影展(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6日公布Proxima競賽單元得獎名單。曾入選2018年金馬創投會議作品,由中國導演楊正帆所執導的「局外人」(Stranger),獲得Proxima單元「最佳影片獎」。
楊正帆過去的作品「遠方」曾入圍多國影展、「你往何處去」曾入圍鹿特丹影展;「局外人」是他最新的電影長片,也是他第一次入圍卡羅維瓦利國際影展並得獎的作品。
楊正帆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他在2016年開始構想「局外人」,2017年融資,原計劃於2020年拍攝,但因疫情延遲到2022年才回中國拍攝。
這部電影片名取為「局外人」(Stranger),是受到法國作家卡繆(Albert Camus)「異鄉人」(The Stranger)的啟發。原本局外人的英文片名為「The Stranger」,後來朋友建議把「The」拿掉,如此能兼具形容詞與名詞的意思。
「局外人」由七個在旅館房間內發生的故事組成。旅館房間意味著來來往往,就像是漂泊不定的城市生活縮影,為遠離家鄉的人們提供一個暫時棲身的私人空間。
在「局外人」中,角色被隔離在房間中,與外界保持距離,各自面對人生困境,旅館成為審視自己與世界關係的場所。
10年來往返中國與美國,在兩邊都是「局外人」。楊正帆說,10年前與製片人太太一起搬到了美國芝加哥。在過去10年間,他常常往返於中國和美國之間。他說,雖然在語言、文化和身份上,他在美國是個局外人,但每次回到家鄉廣東,同樣感受到疏離感。
他說:「中國變化特別快速,每次從美國回中國,我都覺得很多東西我要重新學習,帶給我『局外人』的感覺特別強烈。」
而在楊正帆看來,旅館房間適合作為呈現局外人的電影空間。「所有人在旅館房間內,他們都是這個社會的『局外人』,這特別符合我的感受。」
疫情下的心情寫照:回家比離家還困難在「局外人」中有一幕,一位直播主坐在旅館浴缸感嘆:「這年頭回家比離家還要難」。楊正帆坦言,這正是他在疫情期間的心情寫照。他回憶,2022年底回中國拍攝這部片,當時疫情尚未結束,回去特別艱難,機票訂了很久,每天都要做核酸檢驗,下飛機後先在香港隔離,再去廣東隔離,歷經許多繁瑣程序。
而多年來,楊正帆在異地求學和生活,讓他對「家」有了深刻的反思。楊正帆提出一個疑問:「如果我在中國待了30年,在美國又待了30年,那對我來說哪一個是家?時間待越久的那個是家嗎?」
他的想法是,「首先這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東西。家本身的定義也會變。對我來說,我不太需要有這種歸屬感。它會把我限定在某個框架中思考,而我喜歡跳出那框架。如果屬於某個地方,那其實我是有點固化了。」
藉由警察盤查平民,呈現權力博弈與荒謬性局外人不僅呈現當代社會的疏離感,還充滿幽默荒誕的元素。電影中有一幕,警察來到旅館盤查兩個平民,反覆詢問他們姓名與居住地,而平民則是不斷地反問警察同樣的問題。
楊正帆說,這是在中國現實生活中會發生的情形。警察通常是抱有一定目的去「查房」,其實是在給對方警告:「我們意識到你們在這裡,你們最好小心點。」雙方都知道為何有這種盤查,但雙方都不會說透。
楊正帆說,在這場戲中,「你知道我的名字,我當然也知道我的名字。但你要不停問我來展示你的權利,而我要透過拒絕回答來保護我的權利。這其實是一個博弈關係。」
雖然楊正帆沒在片中點明平民的身份,但在他的設想中,這兩人是「行動主義者」(Activist)。「我想從現實中,提煉出荒謬的意味。因為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可以被反覆這樣去問,這個就已經很荒誕了。」
長鏡頭拍攝受蔡明亮啟發,呈現時間流逝與空間完整而在畫面呈現上,局外人每一集都用一個長鏡頭拍攝。楊正帆說,他喜歡用長鏡頭一鏡到底拍攝,這種手法在他作品中經常出現。「在電影中呈現時間的流逝,以及空間的完整性,對我來說特別重要。」
許多電影使用大量剪輯,但在楊正帆看來,這會把時間與空間拆解,變得「無限」。「這和我想做的東西是相反的,我想做的是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和時間裡面,去捕捉人的狀態。」
楊正帆說,蔡明亮的電影對他有許多啟發,「每次看他的電影鏡頭那麼長,不動,每一秒的震撼,超過那些快速剪輯或是運動鏡頭。」他說,看著蔡明亮的電影,「當時對我的啟發都非常大的,可以拿鏡頭那麼近地對著一個人臉拍那麼久,產生的那個感覺會如此強烈。」
楊正帆表示,他特別喜歡蔡明亮的「行者系列」、「不散」、「你那邊幾點」與「郊遊」,這些電影他都反覆看了許多遍。
在訪談最後,談及「局外人」在中國的放映可能性,楊正帆說:「我們沒有送審,所以在中國院線上映的可能性不大,但可能有一些民間機構有興趣放映。
第58屆捷克卡羅維瓦利國際影展(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6日公布Proxima競賽單元得獎名單。曾入選2018年金馬創投會議作品,由中國導演楊正帆所執導的「局外人」(Stranger),獲得Proxima單元「最佳影片獎」。
楊正帆過去的作品「遠方」曾入圍多國影展、「你往何處去」曾入圍鹿特丹影展;「局外人」是他最新的電影長片,也是他第一次入圍卡羅維瓦利國際影展並得獎的作品。
楊正帆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他在2016年開始構想「局外人」,2017年融資,原計劃於2020年拍攝,但因疫情延遲到2022年才回中國拍攝。
這部電影片名取為「局外人」(Stranger),是受到法國作家卡繆(Albert Camus)「異鄉人」(The Stranger)的啟發。原本局外人的英文片名為「The Stranger」,後來朋友建議把「The」拿掉,如此能兼具形容詞與名詞的意思。
「局外人」由七個在旅館房間內發生的故事組成。旅館房間意味著來來往往,就像是漂泊不定的城市生活縮影,為遠離家鄉的人們提供一個暫時棲身的私人空間。
在「局外人」中,角色被隔離在房間中,與外界保持距離,各自面對人生困境,旅館成為審視自己與世界關係的場所。
10年來往返中國與美國,在兩邊都是「局外人」。楊正帆說,10年前與製片人太太一起搬到了美國芝加哥。在過去10年間,他常常往返於中國和美國之間。他說,雖然在語言、文化和身份上,他在美國是個局外人,但每次回到家鄉廣東,同樣感受到疏離感。
他說:「中國變化特別快速,每次從美國回中國,我都覺得很多東西我要重新學習,帶給我『局外人』的感覺特別強烈。」
而在楊正帆看來,旅館房間適合作為呈現局外人的電影空間。「所有人在旅館房間內,他們都是這個社會的『局外人』,這特別符合我的感受。」
疫情下的心情寫照:回家比離家還困難在「局外人」中有一幕,一位直播主坐在旅館浴缸感嘆:「這年頭回家比離家還要難」。楊正帆坦言,這正是他在疫情期間的心情寫照。他回憶,2022年底回中國拍攝這部片,當時疫情尚未結束,回去特別艱難,機票訂了很久,每天都要做核酸檢驗,下飛機後先在香港隔離,再去廣東隔離,歷經許多繁瑣程序。
而多年來,楊正帆在異地求學和生活,讓他對「家」有了深刻的反思。楊正帆提出一個疑問:「如果我在中國待了30年,在美國又待了30年,那對我來說哪一個是家?時間待越久的那個是家嗎?」
他的想法是,「首先這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東西。家本身的定義也會變。對我來說,我不太需要有這種歸屬感。它會把我限定在某個框架中思考,而我喜歡跳出那框架。如果屬於某個地方,那其實我是有點固化了。」
藉由警察盤查平民,呈現權力博弈與荒謬性局外人不僅呈現當代社會的疏離感,還充滿幽默荒誕的元素。電影中有一幕,警察來到旅館盤查兩個平民,反覆詢問他們姓名與居住地,而平民則是不斷地反問警察同樣的問題。
楊正帆說,這是在中國現實生活中會發生的情形。警察通常是抱有一定目的去「查房」,其實是在給對方警告:「我們意識到你們在這裡,你們最好小心點。」雙方都知道為何有這種盤查,但雙方都不會說透。
楊正帆說,在這場戲中,「你知道我的名字,我當然也知道我的名字。但你要不停問我來展示你的權利,而我要透過拒絕回答來保護我的權利。這其實是一個博弈關係。」
雖然楊正帆沒在片中點明平民的身份,但在他的設想中,這兩人是「行動主義者」(Activist)。「我想從現實中,提煉出荒謬的意味。因為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可以被反覆這樣去問,這個就已經很荒誕了。」
長鏡頭拍攝受蔡明亮啟發,呈現時間流逝與空間完整而在畫面呈現上,局外人每一集都用一個長鏡頭拍攝。楊正帆說,他喜歡用長鏡頭一鏡到底拍攝,這種手法在他作品中經常出現。「在電影中呈現時間的流逝,以及空間的完整性,對我來說特別重要。」
許多電影使用大量剪輯,但在楊正帆看來,這會把時間與空間拆解,變得「無限」。「這和我想做的東西是相反的,我想做的是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和時間裡面,去捕捉人的狀態。」
楊正帆說,蔡明亮的電影對他有許多啟發,「每次看他的電影鏡頭那麼長,不動,每一秒的震撼,超過那些快速剪輯或是運動鏡頭。」他說,看著蔡明亮的電影,「當時對我的啟發都非常大的,可以拿鏡頭那麼近地對著一個人臉拍那麼久,產生的那個感覺會如此強烈。」
楊正帆表示,他特別喜歡蔡明亮的「行者系列」、「不散」、「你那邊幾點」與「郊遊」,這些電影他都反覆看了許多遍。
在訪談最後,談及「局外人」在中國的放映可能性,楊正帆說:「我們沒有送審,所以在中國院線上映的可能性不大,但可能有一些民間機構有興趣放映。
- 記者:中央社記者劉郁葶布拉格8日專電
- 更多娛樂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