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關稅戰衝擊 立委點名難替代藥品盤點缺自費項

美國關稅戰恐波及藥品,雖衛福部5大對策穩定供藥,但立委發現行政院支持方案,衛福部卻拿不到預算;重新盤點美國進口難替代藥物應納入自費項目,以利全盤掌握用藥剛性需求。

衛福部長邱泰源今天出席立法院「面對國際經貿情勢瞬變,我國如何因應並確保藥品、醫療器材等各面向供應正常,保障國人權益」專題報告並備詢,說明已建立缺藥平台、制定必要藥品清單、鼓勵業者增加原料藥來源及儲備、建立原料藥加速審查機制、主動監控國內外藥品供應。

民進黨立委林淑芬指出,沒有美國關稅戰,台灣缺藥已經很嚴重,擔心未來狀況變得更加嚴峻,尤其是美國進口的癌症用藥、疫苗、高階醫材、小兒醫材、抗生素等,癌症用藥是救命藥,出現缺口,不可能讓癌症患者等2個月再繼續治療,要求衛福部重新盤點美國製造輸入藥品。

林淑芬點出衛福部提出的必要藥品清單沒有納入自費品項,癌症標靶藥物、免疫疾病生物製劑等,需要使用這些藥物的民眾,願意傾家蕩產,就是因為這群病人急需救命,這明明是剛性需求,面對美國關稅戰,政府卻沒有進行盤點,對自費用藥個案衝擊恐怕難以預估。

衛福部食藥署長姜至剛表示,根據統計,輸入藥品許可證製造廠為美國有214張,其中在專利期內可替代性低藥物60項;美國進口較難替代醫材共3項,均屬少見特殊性醫材。目前藥物跟醫材沒有聽到任何短缺狀況,持續監控生產端與進口端,避免出現搶貨、囤貨。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健保目前收載藥物美國進口藥物共有176項,其中72項在必要藥品清單,24項為抗腫瘤、免疫相關藥物,還有感染相關用藥與血液相關藥物各18項,多在專利期之內,屬於市場寡占,所以可替代性較低,「不是絕對不能替代,是替代難度比較高。」

石崇良表示,健保目前收載藥物83%是國內製造,國外進口最多來自歐洲,美國輸入仍屬於少數,美國進口藥物必要藥品清單最多是抗腫瘤藥物,但使用頻率沒有很高,在臨床上使用不是完全不能替代,面對各類美國進口藥品較難替代風險,允諾進一步盤點清楚。

美關稅戰恐牽動藥物供應,衛福部提出相關對策穩定,其中包含必要時爭取額外預算支應,但國民黨立委王育敏表示,行政院因應美國關稅政策祭出的新台幣880億元支持方案,衛福部預算是0元,疑似忽略美國關稅之戰對藥品衝擊,「若需要補助藥廠,錢從哪裡來?」

衛福部長邱泰源說,這次美國關稅戰對社會國際挑戰是一波一波,首波無影響藥物,現在沒有這個問題,所以大家不用過不擔心,行政院因應美國關稅政策支持方案每筆預算都有用處,衛福部在第1階段足可應付,健保成長率比往年高,較有空間,同時有把握未來爭取到預算。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