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學術研究獎 創新授粉技術、5分鐘癌症篩檢吸睛

國科會今天頒發學術研究獎項,166名得獎人中,包含東海大學教授開發微藻負碳技術,應用於生質能源及廢水處理等領域,以及台大教授發展「無蜂王授粉技術」,降低授粉成本,提高作物產量,同時,台大副教授開發新型乳癌症篩檢平台,僅需5分鐘即可完成癌症組織的良惡性診斷。

國科會今天舉行學術研究獎項頒獎典禮,頒發113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39位、「傑出研究獎」82位、「吳大猷先生紀念獎」45位,共計166名得獎人,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與會致詞,並由副主委林法正頒獎,表彰得獎人學術成就。

吳誠文表示,台灣的經濟命脈相當仰賴科技產業發展,這背後其實是眾多學術研究人員長期投身研發的心血;如果台灣沒有注重教育與研究,就無法擁有現在如此堅強的國際競爭力。

吳誠文指出,國科會這一年來持續努力提升研究經費、計畫主持費與國際合作機會,他也強調,如果科技預算增加,基礎研究預算絕對也會增加,並鼓勵技職體系人員從事研究,只要是對社會、經濟有貢獻,或具備開創性等的研究,國科會都會支持,且一定會繼續確保學術自由。

盤點本屆得獎人研究領域,可說是相當多元,包含人文社會與科技的結合,且在基礎理論、前瞻應用領域均有所表現。

其中,獲得傑出特約研究員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暨研究所講座教授宋曜廷,結合人工智慧(AI)與自然語言處理,研發多項適性教育工具協助全球研究者發展、使用,帶領團隊協助偏鄉弱勢學生適性學習、消弭城鄉差距。

獲得傑出特約研究員獎項的東海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張嘉修,長期專注生化工程與微藻負碳技術,以本土微藻為基礎,推動碳循環經濟,拓展生物資源的多元應用。

根據國科會資料,張嘉修團隊成功收集超過300種本土藻株,並建立藻菌共生系統,透過微藻吸收廢水中的氨、磷等營養物質,並由細菌分解有機物以改善水質,降低廢水處理成本;張嘉修的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多個產業,包括水產養殖飼料、肥料、生物殺蟲劑、工業捕碳再利用、生質能源及廢水處理等領域。

此外,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歐昱辰,推動土木建築工程創新技術開發,包含腐蝕鋼筋混凝土構材耐震評估方法、地震後可自復位橋柱等,應用於國內許多建築以及橋梁工程,使台灣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獲頒傑出研究獎。

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楊恩誠獲頒傑出研究獎,他率領團隊發展出「無蜂王授粉技術」,解決溫室內蜜蜂授粉困境,成功降低授粉成本,提高作物產量,已於全台250多家農場實施,並獲新型專利,提供農業更具永續性的授粉解決方案,期望能減緩授粉昆蟲減少對糧食生產的衝擊。

另外,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徐丞志,獲頒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他與團隊持續深耕癌症篩檢領域,開發基於微型質譜儀乳癌症篩檢平台,結合代謝體學與機器學習,僅需5分鐘即可完成癌症組織的良惡性診斷,該技術靈敏度高達95%。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