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者:吳志中效應加成 西方對台灣輿論加速轉變

駐法代表吳志中任期即將結束,法國台灣研究學者高格孚告訴中央社,台法關係在吳志中任期內加速推進,除因西方終於意識到台灣的表現外,媒體和輿論界的「吳志中效應」也功不可沒。

駐法代表吳志中將在巴黎奧運後歸國,出任外交部政務次長。在就任6年期間,見證台法關係實質性的大步邁進。如今法國國民議會改選,勢力大風吹。不少人都在觀望新總理是否將為法國帶來印太策略的轉變。

「台法文化獎」得主、里昂政治學院學者高格孚(Stephane Corcuff)22日接受中央社專訪,分析台法關係這幾年的轉變,以及法國新國會下雙邊關係的展望。

做了30年台灣研究的高格孚告訴中央社,吳志中是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前到任,台灣在媒體上的曝光度幾年前已開始逐漸改變。

因歷史正在改變,包括美中地緣政治,中國形象也因政治、經濟等原因惡化,使得台灣形象也在改變,「西方終於遲來地意識到台灣發生了一些非常正面的事情」。

不過他強調,「雙邊關係在吳志中任期內加速推進,真的有一大部分歸功於他」。

高格孚指出,台灣在治理疫情上表現很好,「但早就有很好的表現,只是沒有足夠的關注,就好像COVID讓西方國家得以了解到台灣是模範國家,民主且高效,而在不信任中國一事上是對的,不僅是在地緣政治的威脅上,更是在明確且立即的疫情感染上」。

而這個時間點上,吳志中剛好在法國,「他以大使身分,說著流利法語、腔調標準、無畏無懼,尤其是對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

高格孚分析,吳志中和盧沙野兩人在媒體上有著看不見的較量。疫情前盧沙野的曝光度更高,「法國人當時還對中國帶有浪漫幻想,但這個想法因COVID、香港、維吾爾等事而灰飛煙滅」。

接著吳志中也開始出現在電視專訪,「觀眾這時發現吳志中的法文比盧沙野好多了。對盧沙野的讚美也漸轉為嘲諷,並非因他的法文,而是因為逐漸看清他所說全是政治宣傳,甚至謊言」。

這期間「吳志中要素」就發揮效果了,「若法文流利的吳志中不在法國,即使台灣同樣有效管制疫情,也不會有一樣反響」。

媒體效應,加之高格孚、「全球留台傑出校友獎」得主博達安(Antoine Bondaz)等學者長期為台灣發聲,以及近年來好幾部記者拍攝的台灣相關紀錄片陸續上映,都讓輿論轉向。

他進一步指出,吳志中非常懂得拿捏分寸,「知道激起反應的邊線,卻從不越界,他有這樣的智慧」。

高格孚透露,吳志中會和像他一樣的學者保持溝通、達成默契,好在媒體中以不同的策略、角度和用詞來應合與強化彼此的論述。

高格孚笑著說,吳志中不僅跟國會打好關係,「還汗濕襯衫到處跑,到學校、地方政府、機構進行演講,真的是了不起的大使,可說是最好的了」。

台法關係與台灣形象大幅改變,國會外交可見端倪。高格孚告訴記者,「國會勢力幾乎已經沒有親中的了,除了(極左派)不屈法國(LFI)」。

提到新形成的法國國民議會,他認為,無論新總理與內閣是誰,都不會立即對台法關係帶來基本轉變。

英國和法國幾乎同時進行議會選舉、推選新總理,難免被比較。然而和英國總理制總理掌實權不同,法國雙首長制中,總統和總理有明確分工,且大多時候總統仍主控。

高格孚說,「最近幾年,主導外交政策偏向總統府,而非總理府。只要總統馬克宏還在,就不會改變,駐台代表也不會變,因為他也是總統府指派的」。

新國會勢力大洗牌,左翼成為最大勢力,然而內部卻極度分歧,對中國立場也截然不同。極右派國民聯盟(RN)席次大增50多席,執政中間派則失去逾80席。

學者提醒,國民議會友台小組組成會跟著新國會改變,其中必有占據國會1/3勢力的極右派國民聯盟議員,然而國民聯盟遭到其他政黨排斥,如何與他們保持友好關係並維持與其他政黨的平衡,將會是駐法代表處的考驗。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