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首輪投票失利 第二輪投票6日晚間舉行

德國國會今天舉行總理選舉,原計劃由基民盟主席梅爾茨當選並組成聯合政府,未料首輪投票未能取得絕對多數,成為憲政史上首次總理人選未過關案例。國會預計在德國時間下午3時15分(台北時間晚間9時15分)舉行第二輪投票。

德國媒體預測,德國總理第二輪投票今天將會有最終的結果。若第二輪投票仍無結果,最終將以相對多數選出新一任德國總理。

今年2月國會大選後,領先的基民盟/基社盟(CDU/CSU)與原執政黨社民黨(SPD)開啟組閣協商,昨日正式簽署聯合執政協議,確保兩黨在議會投票中展現團結,支持共同推出的總理人選梅爾茨(Friedrich Merz)。

不料根據今早投票結果,630名國會議員中,621人參與投票,梅爾茨僅獲310票支持,距離當選所需的316票還差6票。而基民盟/基社盟與社民黨組成的聯盟合計328席,本應確保勝選,投票結果顯示至少有18票跑票,引發關注。

南德日報(SZ)評論指出,梅爾茨的失利是憲政史上的「歷史性災難」,德國歷經半年政治僵局,原本期待透過選出新政府,再開新局。梅爾茨首輪失利,已為他的總理生涯蒙上陰影,成為一位尚未上任就失去執政聯盟信任的領袖。

綜合德媒分析,跑票的首要原因之一,來自社民黨內部對梅爾茨的不滿。梅爾茨今年1月在國會推動移民緊縮決議案時,接受極右翼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支持,引發社民黨強烈憤怒。

當時社民黨前黨團主席米策尼希(Rolf Mutzenich)警告,梅爾茨此舉形同「打開通往地獄的大門」、破壞德國民主防火牆。雖然雙方後來達成聯合執政協議,但黨內意見未完全整合,可能影響部分議員的投票取向。

另一方面,基民盟內部也對組閣談判結果存在不同聲音。基民盟與基社盟在大選中取得較多席次,為達成聯合執政協議,梅爾茨同意讓社民黨分得與基民盟相等的部會數量,引發部分議員對談判讓步過多的疑慮。

此外,梅爾茲選前曾堅決反對改革憲法規定的舉債上限條款「債務剎車」(Schuldenbremse),選後卻同意與社民黨合作推動改革,這一立場轉變也讓部分保守派議員感到失望,對梅爾茨的反覆無常頗有怨懟。

德國國會總理選舉的第一輪投票通常被視為對候選人信任的展現,一些議員可能預期,即使投下反對票,還有機會在後續投票輪次中補救,這也是導致德國史上首次總理首輪投票未能通過的原因。

根據德國憲法第63條,國會接下來有14天時間進行第二輪與第三輪投票,期間可不限次數提名總理人選,每次同樣需要絕對多數支持。若在14天內仍未選出總理,將進入最後一輪,由國會直接以相對多數表決產生總理人選。

原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新國會3月底召開時已正式收到解職文件,昨晚並接受德國對卸任總理的最高軍禮「大點燈儀式」致敬,為3年半任期畫下正式句點。不過,這個句點此刻暫時變成逗號,依規定他將以看守總理身份繼續執掌內閣,直到新總理正式產生並宣誓就職。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