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投資獲利新顯學:將「減碳力」變成關鍵競爭力的必修課題

碳金,投資獲利新顯學:將「減碳力」變成關鍵競爭力的必修課題

碳金,投資獲利新顯學:將「減碳力」變成關鍵競爭力的必修課題
作者:李堅明   出版社:今周刊   出版日期:2024-08-29 00:00:00

<內容簡介>

買空賣空,絕對是門好生意!
一場零實體交易,是地表最強氣候解方,更隱藏獲利商機

當「淨零」號角響起,「碳有價」時代來臨,各國紛紛搶攻這波「買空賣空」商機,如果你還不懂得如何靠碳交易賺得一桶金,怎能兼顧環境永續與經營獲利,贏得淨零新賽局?
你一定沒想過靠著碳交易,竟也能賺進斗金!特斯拉(Tesla)便是這場淨零賽局中,憑「碳」獲利新台幣上百億元的佼佼者。這看不見、摸不著的交易模式,既像股票、期貨,實則複雜得多。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教授的碳交易奧義,讓你一點就通,錢進碳金新世紀!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王儷玲/金管會前主委、永續金融與企業影響力協會理事長
林聖忠/私立中原大學國際經營暨貿易學系榮譽教授
胡均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清華大學合聘教授、亞洲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會副理事長
葛望平/歐萊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董事長
劉哲良/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

★目錄:

Chapter 1新顯學:一碳究竟
.寇斯定理:探索碳交易的學理基礎
.為什麼碳交易會省錢?成本有效性的意義
.京都機制:全球減碳合作的推手
.清潔發展機制:國際最成功的碳交易機制
.如何取得碳權開發證書?
.「碳權」與「一般商品」有何不同?
.碳權計算的依據是什麼?
.「巴黎機制」延續「京都機制」
.「對應調整」可避免碳權重複使用 碳權是如何產生的?
.碳權品質要如何認定?

Chapter 2新趨勢:碳源溯義
.基林曲線:氣候變遷的精算師
.極端氣候將成為未來新常態
.全球淨零賽跑的5P原則
.電力排碳係數就是國家淨零競爭力
.碳鎖定現象導致減碳不易
.碳交易真義:激勵減碳續航力
.碳交易為何優於碳稅?
.追溯企業ESG的歷史軌跡
.碳風險:企業ESG面臨的最大挑戰
.減碳策略組合:董事會必須上的一門課

Chapter 3新經濟:碳為觀止
.全球碳負債:向地球借錢
.台灣經濟發展代價:碳負債
.零碳經濟:正在崛起的新經濟
.能源經濟是零碳經濟的核心
.運用綠色金融實現淨零經濟
.碳權是人類的真實資產
.碳交易制度的真實效益
.碳權是如何交易的?
.洲際交易所集團:全球最大碳權交易集團
.國際主要碳市場規模

Chapter 4新思辨:碳奇釋疑
.碳交易的比較利益法則
.破除「自己的碳自己減」的迷思
.企業購買碳權不是逃避減碳責任
.公私部門合作共同設計碳交易制度
.碳交易的企業績效:碳會計釋疑
.碳交易可能出現的詐欺事件

Chapter 5新典範:望洋驚碳
.碳交易制度的成功典範
.全球首例自願性碳交易制度成功範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
.歐盟碳交易制度減排量是台灣總量2倍
.全球首例城市排放交易體系成功典範
.台灣碳交易制度發展
.台灣碳權交易正式上路
.台灣碳權交易如何與國際接軌?

Chapter 6新未來:異想碳尋
.「三流」管理將成企業顯學
.碳盤查:備戰「淨零」的總體檢
.碳盤查方法:從今天的自己看見明天更好的自己
.國立台北大學的新淨零運動
.全球淨零行動新寵:碳報關的興起
.碳關稅會侵蝕企業的獲利?
.供應鏈/價值鏈碳管理:碳排放的你儂我儂
.供應鏈碳管理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低碳供應鏈是最佳做法
.產品碳足跡標籤:產品碳排放身分證
.產品碳足跡要如何計算?
.個人碳帳戶:累積個人真實資產
.淨零經濟的最佳賺錢模式:負碳商業模式
.人人都要有碳帳戶
.碳交易的ETF世界:淨零經濟的賺錢生意

<作者簡介>

李堅明
國立中興大學(現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專長於環境成本會計分析、最適控制模型分析、氣候變遷經濟分析、碳交易理論與實務及企業永續與ESG實務。曾任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所長,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環境部環境影響評估委員、行政院能源與減碳辦公室諮詢委員。長期深耕綠色永續、氣候變遷與產業碳排因應等議題,發表逾百篇期刊論文與研究計畫。
1998年開始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UNFCCC)會議迄今近30年,致力氣候變遷因應研究與低碳生活轉型活動推廣。2011年創立台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2018年開創全球首例負碳商品及倡議個人社會責任(Perso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PSR);2019年起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推動低碳生活網,建構全 球 首 創個人碳資產帳戶與商品碳流管理;2024年倡議「原鄉碳匯ESG公益平台」,推動原鄉碳匯價值與公正轉型,及開創企業ESG新價值與淨零轉型。

★內文試閱:

根據2022年的數據,全球電力市場規模約1.8兆美元,再生能源市場規模約9,716.5億美元,半導體產業市場規模約5,741億美元,全球節能產業市場規模則約3,000億美元。那麼,全球碳市場規模呢?根據專精碳交易報導的網路新聞媒體《Carbon Pulse》2023年的報導,全球碳市場規模已超過9,24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全球碳市場之產值,已超越全球半導體產業產值,並與再生能源產值相當。在全球淨零排放的趨勢下,碳市場產值可望迎頭趕上全球電力市場規模。
碳市場將成為全球明星級產業,碳權(Carbon Credit)將成為重要資產與投資標的,成為日常生活一環。國際探權威機構(Carbon Credit.com)的最新研究顯示,2018年至2021年碳權投資報酬率587%、比特幣142%、那斯達克106%、黃金僅有37%,碳權報酬率完勝其他資產。全球淨零轉型需要投入龐大的資源與成本,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發布的2050年淨零轉型計畫,規畫2030年需投入超過新台幣9,000億元預算。然而,碳交易制度是觸動整體經濟社會淨零最省錢的方式,換言之不僅可大幅節省人民的納稅錢,更能降低企業的減碳成本。
「臺灣碳權交易所」(Taiwan Carbon Solution Exchange, TCX)已於2023年8月9日掛牌,並於2023年12月22日正式交易,完成8.8萬公噸國際高品質碳權,成交金額約80萬美元。碳交易已成為一門新顯學,然而碳交易的學理基礎是什麼?碳權如何產生?碳價如何決定?碳權品質好壞如何辨識?碳權投資為何必須是報酬率愈低,才值得投資?
新趨勢:碳源溯義
近年來,「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已成為全球新趨勢。但淨零排放是什麼意思?為何要淨零排放?對企業會產生什麼衝擊?企業應該如何因應?企業應用碳權,對淨零有幫助嗎?
2015年《巴黎協定》首度提出以控制溫升低於1.5℃ (相較於1860年的地表溫度)為努力目標。2018年聯合國氣候專家經過精算,人類如果要達到控制溫升低於1.5℃目標,建議全球必須在2050年左右達到淨零排放;2021年在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的第25屆氣候大會提出「淨零賽跑」(Race to Zero)呼籲,全球淨零賽跑鳴槍起跑。
「淨零」,就如同「欠債還錢」一樣,現在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就需要減排多少二氧化碳,才能達到增減的平衡狀態。由於企業的生產活動或民眾的日常生活一定會排放二氧化碳,例如用1度電約排放0.494公斤的CO2e(2023),用1度水約排放0.156公斤的CO2e(2023),所以企業或民眾努力節電與節水,僅是達成低碳生產與生活,永遠無法在自家工廠或家庭達到「淨零排放」。亦即,工廠內減排不足的部分,就要尋求工廠外(或國外)的減碳,例如種樹、幫別人減碳,抑或直接購買碳權(別人的減碳成果)。
簡單說,任何一家公司要達到淨零排放,一定需要應用工廠外的減碳補償或碳交易,也就是購買碳權來抵銷剩餘的排放量。全球每年的經濟活動都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至大氣層(2022年計,約排放574億公噸CO2e /年),不斷累積溫室氣體濃度,從工業革命時期的280ppm穩定增加至2023年的421ppm,溫升已達到1.1℃,即將突破1.5℃,氣候緊急時代早已屆臨。
碳交易又為何成為聯合國因應氣候緊急的全球工具與解方?因為聯合國體認到,氣候緊急是全球議題,必須推動一個有效的工具與解方,激勵全球共同努力合作減排。由於碳交易具備「共同利益」,成為吸引「共同合作」的契機。簡單說,碳交易體現「同行致遠」的意涵,成為縮短「淨零距離」的全球工具與解方。
全球「淨零賽跑」的規範風起雲湧,到底企業會增加多少成本?以台積電為例,因應淨零規範的成本,約占營收3%至5%,就此比例來看,其他企業的碳成本占比應會高出10%以上。那麼,到底新增了哪些成本?綜觀如碳盤查、碳費、使用綠電、供應鏈減碳、碳關稅、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及自然相關財務揭露等,這些成本負擔,將形成企業新型態的經營風險:碳風險。
碳風險管理, 也成為企業ESG中「環境(Environment)」、「社(Social)」與「治理(Governance)」的重要治理議題。亦即,善用碳權交
易,將會是企業因應碳風險,以及助力ESG績效的最佳經營策略。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