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海外特派員 模擬記者會體驗媒體採訪工作

中央社舉辦的第7屆「我是海外特派員」培訓營中區場今天登場,課程讓學員瞭解新聞和新聞工作重要性,邀請外媒分享國際觀點,模擬記者會讓學員實際採訪、撰稿,深度了解媒體工作。

「我是海外特派員」培訓營中區場次,今、明兩天在中華電信學院台中所舉行,活動內容充實,以「AI世代媒體識讀」、「淨零碳排邁向永續」、「擴增海外實習名額」作為主軸,邀請專業業師帶領同學探討AI與新聞工作者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以及面對環境、永續、淨零排放等議題。

中區培訓營首日課程涵蓋國際觀點、媒體素養、採訪實務、影音技巧等,由中央社副社長陳正杰以「國際情勢及AI時代新聞編譯」為題,與學生探討近年全球大事,培養新聞敏銳度;中央社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副主任編譯何宏儒分享「中央社頂尖特派記者,教你如何寫好一篇新聞稿 」、影音中心記者洪凰鈞教導「記者的眼睛:新聞影音拍攝、剪輯技巧」、紐約時報駐台灣記者張簡如閔分享「從外國媒體角度看台灣」。

陳正杰在開幕式致詞時說,「我是海外特派員」培訓營最後有個大獎,就是在暑期免費出國實習的機會,但參加培訓營的意義,還包括藉此瞭解新聞和新聞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因為瞭解到新聞的重要性之後,開始養成每天閱讀新聞的習慣,甚至把新聞列為職涯的選項。

他說,從事新聞工作跟擔任軍警消防、教師或醫護人員一樣,不應該只是為了一份薪水而來,而是因為體認到這些行業的價值;想要當記者,應該是因為想要瞭解各種新聞事件,並且為大眾報導、分析與解讀。

接著在授課時,陳正杰說,「再大的事,如果沒有新聞報導,就彷彿未曾發生」。他形容中國宛如「新聞黑洞」,完全不透光,這個省發生嚴重災難,因為消息被封鎖,其他省的民眾可能一無所知。

陳正杰表示,這跟台灣形成強烈對比,因為在台灣或其他民主社會,民眾如果蒙受冤屈,可以找民代、新聞媒體或利用社群投訴,而只要新聞有報導,由人民投票產生的政府必定會有回應。

張簡如閔分享她身為土生土長台灣人進入外媒工作後,如何從外媒角度看台灣。今年1月台灣適逢總統大選,她指出,台灣在選舉造勢會場上有支持者熱舞,主持人帶動民眾高呼「凍蒜」,因外國政治少有喧囂場面,讓外媒覺得「台灣的民主太酷」。

她也提到,台人對媽祖信仰的崇敬,民眾大排長龍「稜轎底」景象吸引外媒採訪,採訪團隊也體驗媽祖遶境活動,採訪中發現,許多年輕人將參與遶境當成是愛台灣的展現。

學員提問,如何拿捏新聞倫理及外媒如何寫台灣新聞,張簡如閔回應,基於事實報導,不可以欺騙方式得到採訪,以外媒身分寫台灣新聞,在台人都知道的事物上做更多解釋,她舉例,花了3行篇幅解釋「九二共識」,奧運時則解釋命名「中華台北」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模擬記者會」活動,中華電信網路技術分公司電力空調規劃設計處長張世昌分享中華電信如何透過「科技減碳」及「使用再生能源」雙軸併進策略,具體落實到日常營運中。

學員們則化身記者,提問、拍攝、撰寫來製作新聞報導,完成個人報導競賽作業。過程實際呈現記者會現場,讓學員體驗特派員的採訪歷程。

個人報導競賽作業包含圖文及影音,以此為評分標準,在北中南區中選出30名參加者,進行筆試、口試,通過者可進入中央社實習,表現優異者還可獲得國際記者實習機會。

第2天的課程則包括公視新聞部製作人于立平教導「影音新聞專題製作」、聯合報永續工作室總監梁玉芳分享「媒體如何規劃環境永續議題」、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帶來「AI與新聞工作者的合作與競爭」、天下雜誌編輯顧問黃哲斌分享「多元面貌開展媒體新未來」。

第7屆「我是海外特派員」由文化部指導,包括中華電信、第一銀行、兆豐銀行文教基金會、昇恆昌共同贊助支持,期盼讓更多青年學子展現國際視野、深化媒體識讀,持續朝著新聞媒體的工作夢想展翅高飛。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