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孫運璿學術獎揭曉,今日在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頒獎!

孫運璿學術獎頒獎典禮6月28日下午在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舉辦,此處是孫運璿先生故居,在這裡頒獎可謂意義非凡。孫運璿學術基金會為鼓勵學者與研究生,針對台灣經濟與人文社會發展相關議題,進行具有理論與公共政策意涵的原創研究,特設置『孫運璿學術獎』,藉以紀念孫運璿先生對臺灣的貢獻,至今已辦理五屆,共獎勵二十位學界人士。「孫運璿學術獎」包括博士培育獎學金,每位頒發拾萬元,最佳書籍獎與最佳論文獎,每位頒發貳拾萬元。

今年博士培育獎學金得主有兩位,一位是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闕翌戎博士候選人,論文研究計畫為「臺灣隱形冠軍中小型家族企業國際化研究」,將以臺灣扣件產業的外移經驗(早年前往東南亞、大陸,近年至德國等先進國家併購)進行量化實證分析。另一位是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研究所王瑞樺博士候選人,論文研究計畫為「應用因果推論評估社會福利政策之效果:三篇論文」,分別探討勞保年金的法定請領年齡延後對退休金請領和退休行為的影響、分析帶薪育嬰假津貼對生育決策的影響,以及探討生育津貼對生育行為的影響。

最佳論文獎得主有兩位,一位是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吳重禮特聘研究員,三篇論文分別研究「社會運動者受審:探討影響台灣地方法院判決的因素」、「世代分析:對崛起的中國印象之價值差異」「有權有勢真的佔上風嗎?台灣公共土地侵佔訴訟中的資源差距」,以實證方式進行資料分析與解讀,對台灣的政治學研究做出貢獻。

另一位最佳論文獎得主是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樊家忠教授,論文是「甜蜜的解放:甘蔗種植與纏足的消亡」,探討台灣早年女性裹腳的習俗突然消失的原因,利用日治時期台灣人口普查資料,推估20世紀初糖業快速發展對女性解除裹腳的影響,因蔗糖栽培需要女性勞動的投入,有助消除對女性有害的規範,提供了獨創的經濟解釋。

頒獎典禮由孫運璿學術基金會董事長陳添枝及孫運璿學術獎召集人政治大學科管智財研究所吳講座教授思華致詞與頒獎,接著由博士培育獎學金得主闕翌戎及王瑞樺發表得獎心得。並有兩場專題對談:「司法與政治的對話」由最佳論文得獎人吳重禮特聘研究員、政治大學政治系湯京平特聘教授與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黃丞儀研究員對談;「從經濟學的角度談性別研究」由最佳論文得獎人樊家忠教授、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林明仁教授與政治大學財政學系連賢明教授對談,內容精采具啟發性。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