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昔日風害致村落荒蕪 軍民協力造林防災

金門早年因煮鹽、燃料需求等許多因素大量砍伐林木,因此風害嚴重,除衍生風獅爺信仰,風害也造成村落荒廢,後在國軍與民眾合力造林後,金門風害才終於歇止。

金門昔日風害嚴重,許多居民會在村莊外設立風獅爺以鎮風煞,國軍到金門後,開始大量種植木麻黃等樹種防風;在金門風害歷史中,更有村落因此荒廢,如金門縣志記載:「有風患者,村落每致遷移,如李洋、西洪,昔為村落,今漸荒蕪。」

金門縣前文化局長呂坤和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金門在元代時發展鹽業,當時都是以煮鹽方式製鹽,所以砍伐很多樹木作為燃料,後來又因為戰爭、燃料需求等因素,使得金門林木越來越稀少。

呂坤和說,金門受風害影響最為人所知是西洪村,當地風害嚴重,到了民國40年左右只剩下2、3戶人家,「曾有當地人說,家裡1天打掃就要抬2桶沙出去」;而西洪也有傳說,是因為有人破壞了當地風水,才導致常有風沙。

呂坤和表示,其實西洪所在東半島因為是迎風面,又沒有高山擋風,所以是風害較嚴重區域,以前有俗語是「欲嫁過西一枝芒,毋嫁過東一個人。」表示過去金門女性不願意嫁到東半島,因為生活會比起在西半島更為艱苦。

根據金門縣林務所發行的「金門林業經營四十年回顧與展望」,約在民國40年金門軍民開始大規模造林,到60年止,造林已有相當規模,飛沙走石現象已經減少,避免了許多村落被「廢村」的噩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