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轉」起來 法國研討會以譯串連台灣研究
因為翻譯,世界得以閱讀台灣文學;因為「轉」譯,世界開始參與台灣文學。日前於巴黎舉行的「台灣文學新體現:轉譯、轉藝、轉繹」研討會,國際學者聚焦於「轉」,探討台灣文學在歌曲、表藝,甚至是電玩、化妝品的多重展現。
由法國國立東方語文學院台灣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台灣學研究合辦的「台灣文學新體現:轉譯、轉藝、轉繹」跨領域國際研討會,企圖以「轉」提出新研究理論,無論是對文學翻譯上的「轉譯-translate」、或從文學改編成表演藝術的「轉藝-transform」、及從作品解析作家與其社會情境的「轉繹-interpret」。
例如來自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的學者瓦爾加斯(Mireia Vargas-Urpi),以台灣作家三毛、李昂、吳明益的加泰隆尼亞語譯本為例,分析台灣文學的普世性主題如女性與環境議題受到當地歡迎;讀者透過閱讀,逐漸能區分台灣與中國。
台灣大學的學者張俐璇則分析線上遊戲「1940」,如何從台灣文學館中的典藏品「麻將牌」,轉藝為一場暗黑風格的偵探解謎遊戲。該麻將牌原為台灣作家劉吶鷗所有,他在1940年於中國發展時,在上海遭到暗殺。
台灣師範大學的學者呂美親則從首張台灣文學音樂專輯「楊逵—鵝媽媽出嫁」談起,分析近30年來以文學譜曲的音樂人轉變:從早期的使命感、轉而嬉鬧諷刺、進而再現文學。呂美親並與其樂團「鬥鬧熱走唱隊」於研討會現場演出,重新轉繹賴和文學。
東語台灣學研究負責人劉展岳也邀請法國學生現場表演,包括將舞鶴小說「餘生」轉譯為劇場獨角戲、或將陳育虹的詩作譜曲歌唱等形式。
劉展岳也分享法國學生對台灣文學商品化的轉藝構想,如將郭強生小說「尋琴者」所出現的古典樂章為靈感,設計對應香水;或對紀大偉小說「膜」中的海洋場景與膚質描寫,發展含海草成分的化妝品面膜等。
畢業於巴黎第八大學表演藝術民族誌博士班的劉展岳表示,法國教育體系常鼓勵研究者應發展自身理論,跳脫西方慣用的學術框架。
劉展岳說:「研究台灣文學,是否更應該使用來自台灣的研究方法呢?也許我們可以一起將轉譯、轉藝、轉繹的經驗理論化,因為『轉』這一字充滿動能,能開啟台灣文學在世界跨語言、跨空間、跨文化的可能。」
國際台灣學研究中心主持人林巾力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文學就是日常生活。曾任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現為台師大台文系教授的她說:「透過故事或陌生的方式,文學能凸顯我們已經麻痺的事情,並透過藝術讓人重新感知、重新思考,提供可能。」
林巾力解釋,教育部自2003年起便推動「台灣研究講座」,在國際上已有超過40所大學參與;2023年,台師大成立「國際台灣學研究中心」,旨在連結國際間從事台灣研究的學校、研究機構與學者,成為串聯各界的樞紐,並創造橫向交流的機會。該中心今年已造訪德語區的維也納大學、英語區的牛津大學、以及法語區的東語。
林巾力強調:「能在國際與當地學者交流,並具體了解該國讀者的想法、當地市場的接受度與反應,對台灣文學研究十分重要。尤其對比台灣文學與當地文學在雙方國家的譯作占有率是否對等,更是重要的提醒。」
「國際台灣學研究中心」以台灣文學為起點,目前研究領域已拓展至台灣文化、歷史與社會、語言、原住民族研究、環境與土地等,未來將更關注台灣的地緣政治。今年5月21日至23日,該中心將與中央研究院合辦「台灣研究世界大會」,預計發表論文達400篇,與會學者與來賓約700人。
「台灣文學新體現:轉譯、轉藝、轉繹」研討會已於3月31日至4月1日舉行完畢。參與學者來自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政治大學、中興大學、成功大學、韓國外語大學、日本中央大學、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羅馬第三大學等。駐法代表處代表郝培芝也出席開幕。
由法國國立東方語文學院台灣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台灣學研究合辦的「台灣文學新體現:轉譯、轉藝、轉繹」跨領域國際研討會,企圖以「轉」提出新研究理論,無論是對文學翻譯上的「轉譯-translate」、或從文學改編成表演藝術的「轉藝-transform」、及從作品解析作家與其社會情境的「轉繹-interpret」。
例如來自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的學者瓦爾加斯(Mireia Vargas-Urpi),以台灣作家三毛、李昂、吳明益的加泰隆尼亞語譯本為例,分析台灣文學的普世性主題如女性與環境議題受到當地歡迎;讀者透過閱讀,逐漸能區分台灣與中國。
台灣大學的學者張俐璇則分析線上遊戲「1940」,如何從台灣文學館中的典藏品「麻將牌」,轉藝為一場暗黑風格的偵探解謎遊戲。該麻將牌原為台灣作家劉吶鷗所有,他在1940年於中國發展時,在上海遭到暗殺。
台灣師範大學的學者呂美親則從首張台灣文學音樂專輯「楊逵—鵝媽媽出嫁」談起,分析近30年來以文學譜曲的音樂人轉變:從早期的使命感、轉而嬉鬧諷刺、進而再現文學。呂美親並與其樂團「鬥鬧熱走唱隊」於研討會現場演出,重新轉繹賴和文學。
東語台灣學研究負責人劉展岳也邀請法國學生現場表演,包括將舞鶴小說「餘生」轉譯為劇場獨角戲、或將陳育虹的詩作譜曲歌唱等形式。
劉展岳也分享法國學生對台灣文學商品化的轉藝構想,如將郭強生小說「尋琴者」所出現的古典樂章為靈感,設計對應香水;或對紀大偉小說「膜」中的海洋場景與膚質描寫,發展含海草成分的化妝品面膜等。
畢業於巴黎第八大學表演藝術民族誌博士班的劉展岳表示,法國教育體系常鼓勵研究者應發展自身理論,跳脫西方慣用的學術框架。
劉展岳說:「研究台灣文學,是否更應該使用來自台灣的研究方法呢?也許我們可以一起將轉譯、轉藝、轉繹的經驗理論化,因為『轉』這一字充滿動能,能開啟台灣文學在世界跨語言、跨空間、跨文化的可能。」
國際台灣學研究中心主持人林巾力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文學就是日常生活。曾任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現為台師大台文系教授的她說:「透過故事或陌生的方式,文學能凸顯我們已經麻痺的事情,並透過藝術讓人重新感知、重新思考,提供可能。」
林巾力解釋,教育部自2003年起便推動「台灣研究講座」,在國際上已有超過40所大學參與;2023年,台師大成立「國際台灣學研究中心」,旨在連結國際間從事台灣研究的學校、研究機構與學者,成為串聯各界的樞紐,並創造橫向交流的機會。該中心今年已造訪德語區的維也納大學、英語區的牛津大學、以及法語區的東語。
林巾力強調:「能在國際與當地學者交流,並具體了解該國讀者的想法、當地市場的接受度與反應,對台灣文學研究十分重要。尤其對比台灣文學與當地文學在雙方國家的譯作占有率是否對等,更是重要的提醒。」
「國際台灣學研究中心」以台灣文學為起點,目前研究領域已拓展至台灣文化、歷史與社會、語言、原住民族研究、環境與土地等,未來將更關注台灣的地緣政治。今年5月21日至23日,該中心將與中央研究院合辦「台灣研究世界大會」,預計發表論文達400篇,與會學者與來賓約700人。
「台灣文學新體現:轉譯、轉藝、轉繹」研討會已於3月31日至4月1日舉行完畢。參與學者來自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政治大學、中興大學、成功大學、韓國外語大學、日本中央大學、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羅馬第三大學等。駐法代表處代表郝培芝也出席開幕。
- 記者: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8日專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