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牡丹鄉小農成立合作社 立林下經濟新里程碑

屏東縣牡丹鄉部落小農,在鄉公所與屏科大輔導下,成立牡丹鄉原住民農林業生產合作社;未來開啟集體經營新模式、推動在地農林業高值化,為鄉內林下經濟立下新里程碑。

牡丹鄉在民國109年起推動地方創生計畫,獲國家發展委員會核定,在林業保育署與屏東科技大學協助下,發展林下經濟特色產業,開創「山林畜牧養殖」、「林下香菇栽培」以及「林下養蜂產蜜」等3大農業項目。後續牡丹鄉公所與屏科大輔導農友成立「有限責任屏東縣牡丹鄉原住民農林業生產合作社」,今天在巴里棧自然友善農場辦理合作社創立大會,邁向林下經濟自主營運下一里程。

合作社發起人李德福致詞表示,合作社核心理念,源自排灣族長久以來「換工」(排灣語:mararayurayu)文化。無論是過去稻作耕作、農事協力,還是婚喪喜慶中互相幫忙,「換工」制度始終是部落維繫情感、交流知識重要平台。如今這份深植人心互助精神,成為合作社最堅實文化根基。

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表示,牡丹鄉森林覆蓋率高達9成以上,不可能採取單一作物大面積栽培、慣行農業等不友善方式發展,部落要維持森林多樣性又要生產,林下經濟精神很重要;小農重視環境永續,在經濟作法上就必須調整,由於個體戶產量大多不高,要走到產業經營得透過合作經濟,以合作社集結小農,維持一定品質與量,才能與市場接軌,否則會越來越萎縮。

陳美惠說,合作社成立也代表一個里程碑,表示已找到適合此地的林下經濟。以牡丹鄉山林雞為例,現在是全台飼養「中興紅羽1982土雞」中最具規模者,5年來從建立一套知識體系、跟部落知識融合,再到品牌、產品包裝、分級、訂價、通路、行銷,要成為在地扎根經濟發展,就要進入到合作社經營。

陳美惠說,合作社本身要維持品牌價值外,也要不斷對社員輔導、陪伴、溝通、教育,讓小農都有對產品一定信念,反映在品質要求。小農也可以透過合作社集結起來接大單、甚至是計畫性生產、利用平台效益讓曝光度增加。這樣的合作經濟,可以把人留在這塊土地,走出鄉村經濟之路,村人才不必離鄉背井去都會區發展。

曾是恆春半島星級飯店主廚陳志旺,109年遇到COVID-19疫情無薪假,因而返鄉參加鄉公所與屏科大合辦的林下養雞訓練班,後創辦巴里棧自然友善農場,投入牡丹山林雞飼養。他說,自小就愛養動物,養雞不僅可賺錢、活化土地,也多了許多跟孩子相處時間。如今加入新成立合作社,希望可以學習到更多林下經濟知識。

牡丹鄉公所表示,透過導入原住民傳統智慧,合作社整合分散的小農資源,提升生產效率,並逐步實現產業六級化發展──從生產、加工到品牌行銷,一條龍推動在地農林業邁向高值化與永續經營新局面,為全台偏鄉地區提供一套文化導向與市場導向兼具的產業發展解方。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