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國學者匯聚淡江大學 ICEIB國際研討會109篇論文共探AI與物聯網

淡江大學日前舉辦「2025第五屆電子通信、物聯網和大數據國際研討會」(2025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Internet of Things and Big Data),吸引來自亞洲、歐洲等12國學者專家參與。共發表109篇學術論文,涵蓋大數據、雲端計算、AI技術及應用、機器人科學及工程、物聯網等熱門領域,展現相關研究與應用方面的蓬勃發展,推動學術成果邁向國際舞台。
大會主席,電機工程學系廖書漢助理教授表示,ICEIB為國內少見的重要國際學術盛會,致力於促進學術交流與研究成果的國際能見度。本屆研討會由淡江電機工程學系、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台南分會感測器專業委員會、國際發明學會聯合舉辦,淡江大學葛煥昭校長及許輝煌學術副校長擔任榮譽主席。
開幕式上,工學院李宗翰院長致詞歡迎與會嘉賓,並表示淡江大學是一所有理想、有遠見、有創造力的大學,「我們持續以創新精神推動教學與研究,積極實踐『AI+SDGs=∞』校務發展願景,結合人工智慧與永續發展,拓展教育與產業的創新應用。同時我們也以『AI+人才』為核心,培育具備跨域整合與實作能力的未來人才。」
大會安排兩場專題演講,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兼學習科學跨國頂尖研究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張俊彥,以「Reimagining Science Learning with AISI: How Smart Scaffolding and GenAI are Changing the Game」為題,分析當尖端人工智慧與智慧教學策略結合時,教學現場可預見的轉變。分享來自臺灣、印尼和印度的中學生和職前教師們正在處理一些棘手的科學問題,例如氣候變遷和能源永續性。還有參與實踐的科學教育者在AISI和ChatGPT實作的研討會找到了GenAI如何融入其教學;教師們表示,他們對人工智慧的優勢和局限性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另一場則由IEEE Fellow美國德州理工大學電機工程系特聘教授李宇君以「Radio-Frequency Front-End Module (FEM) IC Design for AI-Enabled 5G/6G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為題,介紹寬頻前端的設計見解與權衡,可覆蓋5G頻段關鍵部分的模組積體電路。隨著毫米波5G/6G的商業成功,行動手機很大程度上依賴FEM/PA功率效率的提高,線性度、可靠性、穩健性和成本,異質IC整合技術可以以經濟高效的方式將III-V族RF FEM IC、記憶體和矽IC結合起來,迫切需要高效能來實現使用人工智慧實現AI賦能的5G/6G寬頻無線通訊。
與會學者專家來自中國、匈牙利、印尼、日本、韓國、澳門、馬來西亞、阿曼、波蘭、臺灣、泰國和菲律賓等12國。廖書漢表示,「衷心感謝所有參與者和委員會成員的投入,還有學校與系上的大力支持,讓一連3天的研討會得以順利進行,更要感謝國科會對於大會的補助。」研討會論文集後續將在線上發表,並收錄於全球最大索引摘要資料庫Scopus,為臺灣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再添國際曝光度。[pho]2025/20250501/00400525.202505012084624343.jpg|大會主席廖書漢(右)頒發專題演講講者,師範大學講座教授張俊彥感謝狀。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01 10:27:20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