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漁網成循環素材 業者打造耐壓眼鏡將赴法參展

1位工業設計師用廢漁網打造鏡架,將赴法國眼鏡展參展,讓更多人看見廢漁網素材的新價值。環境部樂觀其成並表示,將會透過資金、市場、法規等面向,鼓勵青創業者發展循環經濟。

根據海委會海保署資料,2024年廢漁具漁網清除量約70萬5417公斤。有業者設計以廢棄漁網為原料,製作出具有一定韌性的鏡架,甚至還可局部零件更換。

好說設計創辦人歐世勛告訴中央社記者,在2017年前後,他與合作夥伴還在美國西雅圖的設計公司,受南美洲有人進行漁網回收的啟發,他和夥伴開始研究在台灣推動類似計畫的可能性。

歐世勛說,最初的想法是運用漁網尼龍材質的韌性,做出抗壓、不易變形的鏡架,一開始不得其門而入;後來陸續認識漁網回收及再利用業者,第一付鏡架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後、約2021年才問世。

歐世勛鼻樑上的眼鏡,就是自家設計的「循環眼鏡」,身為工業設計師,他已經發展出第2代的鏡架,這2代在群眾募資平台上也獲得正面的迴響。

歐世勛坦言,其實一付鏡架才12公克,並沒有辦法一次用掉大量的回收廢棄漁網,這個設計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透過設計和平台來提高這種材料的能見度和價值;今年預計帶著成品參加法國眼鏡展,盼能打開國際市場。

環境部今天舉辦「資源循環新創產業聯盟」成立大會,象徵政府與青年攜手打造「綠色台灣品牌」,回收廢棄漁網變身眼鏡架,在現場亮相。

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政府透過「三管齊下」的方式協助新創產業。首先向國發會申請設立新台幣100億的綠色成長基金,用於投資並發掘需要資金的新創公司;接著是串聯不同部會及社會資源,共同建立循環經濟的產業鏈;最後是完善綠色設計到廢棄物處理的相關法規。

彭(啟)明說,台灣的循環經濟有機會成為繼半導體之後最有發展的產業,如手機中回收稀有貴金屬、鋰電池,及營建廢棄物的再利用等,這些都是隱形但卻重要的產業;透過今天聯盟的成立,長期希望能減少台灣的垃圾量,實踐零廢棄、真永續的願景。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