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是AI時代解方? 國際核能專家:成本居高不下、SMR沒比較便宜

台灣將在今年關閉最後一座核反應爐,核三機組已達40年使用年限,但社會對於核能存續仍沒有共識。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提出核能占比30%,在野黨也高舉核電延役修法,盼用核電滿足低碳電力需求。


國際知名核能研究學者M.V. 拉瑪納(M.V. Ramana)昨(18)日首度訪台指出,核能並非台灣氣候解方,若要延役也必須考量老舊機組的事故風險,且核電成本不斷上升,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mall Modular Reactor)並不會比傳統大型核電廠更具經濟優勢。



M.V. 拉瑪納分析國際核能產業現況。圖片來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台灣爭論延役40年核電廠 國際學者提醒正視事故風險


受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邀請,專長於全球核電與安全分析的學者M.V. 拉瑪納首度來台灣訪問,出席「全球能源轉型下的核能爭議」論壇活動。拉瑪納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教授,他指出,當反應爐老化,事故的風險就會增加,學術上會用「浴缸曲線」來看待。


當新電廠落成初期,因為設備磨合可能有許多事故,但會隨著時間而降低趨於穩定,直到電廠生命週期的後期,因為元件老化、高溫高壓耗損等,意外與故障率又會升高。例如美國Diablo Canyon(魔鬼谷)核電廠在2023年提出延役,但為了汰換老舊設備,預期花費高達120億美元。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舉辦「氣候危機,核去核從?全球能源轉型下的核能爭議」論壇。攝影:李蘇竣


國際核電成本高居不下 SMR也壓不下成本


「核電已不再划算」,拉瑪納分析,全球核反應爐的數量呈下降趨勢,核電在全球電網中的占比已被再生能源超越。拉瑪納直指,原因在於成本,核電成本至今已上升49%,反觀光電的成本卻是下降83%。


拉瑪納表示,全球核能產業普遍存在早期過於低估開發成本的現象,如近期完工的美國Vogtle核電廠,成本約370億美金,但最初預期只要50~60億美金。另一方面,備受矚目的SMR,其支持者期待大量建置可創造規模經濟,但目前成本仍在上升,幾乎不可能勝過傳統大型核電廠。拉瑪納形容,就好比「小型私人飛機」機票不會比「大型商業客機」便宜,也因此市場上各公司對於SMR的完成時間都不斷延後。


拉瑪納強調,近年出現很多「新型」核反應爐設計,其實原理都沒有脫離60年代的老舊輕水反應爐設計,因此必須認清,沒有絕對安全的核電廠。



統整各能源發電成本,太陽光電(黃線)快速下降,核電(紫線)仍在緩慢上升。圖片來源:論壇簡報


AI用電大增 Goole等大廠投資核能 專家:只是公關操作


全球AI用電需求增加,成了支持核電的理由之一。拉瑪納提到,科技巨擘Amazon、Google接連投資SMR的風潮很可能只是「公關操作」,因為其投資金額遠不及興建成本,更難以擔保電廠如期完成。目的只是要提升品牌形象,掩飾當前AI用電需求不斷攀升,必須依賴高碳排化石燃料的事實。


趙家緯分析國內情形指出,依經濟部預估用電需求與能源規劃,未來可以靠光電與離岸風電來滿足Amazon、Google及Nvidia等資料中心的全部再生能源電力需求。


核能是不是氣候解方? 民間盼透明討論


拉瑪納強調,有些人主張核電是低碳排放的,但台灣社會也應考量,核電會產生影響萬年的放射性廢棄物,必須權衡「想要哪種污染物」?


拉瑪納指出,面對氣候變遷問題,不能只看是否低碳,還要考慮有限的成本與時間。核能成本高昂、興建時間長,不是氣候變遷的解方。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舉例,台灣若要達成核電占比30%目標,換算下來必須增加19~20GW的核能裝置容量,至少需要10兆元新建成本,這目標是否有實踐的可能?


台灣大學物理學系特聘教授林敏聰指出,核能議題必須建立共通的知識才能對話,若要使用核電,台灣仍要解決核廢料、選址以及相關安全風險等問題,政府有責任揭露背後的成本等資訊,釐清在台灣的地域性與社會性問題,大眾才可以理性決定。



趙家緯認為AI用電需求成長,應要求業者提出能源使用計畫。攝影:李蘇竣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