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東太平洋濱海垃圾相遇 哥倫比亞以「村落」為本的環境保護行動

提到座頭鯨的繁殖季,就會想到位於東太平洋的馬拉加灣自然國家公園(Parque Nacional Natural Uramba Bahía Málaga)——那片碧藍海洋,應該也跟台灣所在的西太平洋一樣美麗。然而,當我結束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 16)行程,展開心心念念的賞鯨之旅時,眼前的景象卻讓我心頭一震——無盡的垃圾和污染,正悄然侵蝕這片清澈的海岸。


初遇馬拉加灣 美麗海岸的另一面


從哥倫比亞第三大城市卡利(Cali)出發,經歷四小時翻山越嶺的車程,一個半小時的「蹦跳飛船」,我終於抵達知名的座頭鯨繁殖區——馬拉加灣自然國家公園。遺憾的是,陰霾的天氣讓我與座頭鯨無緣,僅有無情的兇猛海浪迎接。於是改在退潮時分,走進當地的村落。


然而,這就是我看見的景象:沿著出海口,沒有想像中的風景宜人,垃圾隨著潮水蔓延至沙灘,孩子們就在這些垃圾堆中嬉戲。寶特瓶、破碎的牙刷、漂浮的餐具和傾斜的漂流木,交織成一幅與預想中截然不同的畫面。這些垃圾與村落居民共生,成為當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垃圾成為這個村莊生活日常的一部分?






與垃圾共生是這個東太平洋村落的日常。攝影:林映臻


內外環境問題夾擊 村莊成為垃圾最終停泊處


關注太平洋垃圾問題的非營利組織「和平太平洋」(Eco Pazifico)創辦人史萊柏(Rommy Schreiber),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6)期間解答了我的疑惑。她解釋道,太平洋沿岸被叢林及紅樹林覆蓋,出入不易,難以建立垃圾回收系統,因此當地居民習慣將垃圾直接從高腳屋丟出去;沿岸居民則習慣直接在海灘上焚燒垃圾或是就地掩埋。


除了回收體系不全,也因為當地交通不便、不易到達,沿岸成為武裝集團和毒梟的藏身之地,從而衍生出非法交易和捕撈,對當地生態造成影響;就連亞洲的遠洋漁船也在此傾倒垃圾。


這些垃圾乘著洋流,就這樣來到了東太平洋沿岸。


與村落共生的環境保護模式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哥倫比亞政府於2018年開始了環境保護特殊區計畫(Zona Especialmente Protegida de Ambiente, ZEPA)。ZEPA強調沿海村落經濟、文化存續與沿海生態。以「村落」為本,發展解決方案,並確保當地居民參與其中。不只保護生態,村落居民的經濟轉型也是計畫的重要一環。「和平太平洋」也在環境保護特殊區計畫的支持下,協助解決太平洋沿岸垃圾問題。


環境保護特殊區涵蓋太平洋沿岸、加勒比海岸範圍。在太平洋沿岸,受商業過度捕撈與毒梟、武裝團體影響,過去以捕魚為主的生計來源大受影響,居民被迫為非法組織工作,更加劇生態系統的破壞。例如非法金礦的採集,導致了汞污染、河流改道、雨林過度砍伐等。


2018年環境保護特殊區實施上路後,設立了傳統漁法專屬區域,禁止商業漁船進入,截至去年,保護面積已較第一年成長了74%。另外,當地組織也進行了傳統漁法的復興,設立陷阱、手工漁網、使用獨木舟捕魚等傳統漁法。為解決漁獲保存問題,政府也協助建設冷藏設備,進一步拓展了銷售據點。


更重要的是,當地村落也全程參與環境保護特殊區計畫的討論,確保符合第一線需求,落實以「村落」為本的海洋保護。一來保護海洋生態重要區域,二來改善漁民生計進而減少非法活動的發展,並確保漁村文化得以保存。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 16)期間,數場會議邀請ZEPA計畫底下的村落來分享經驗。攝影:林映臻


賦予居民使命感 創造塑膠廢料第二人生


東太平洋沿岸的居民,在缺少回收設施與廢棄物管理系統的情況下,常常就地焚燒和掩埋垃圾。就連遊客和貨船,也會將垃圾裝在塑膠袋中扔進海裡。要如何解決垃圾處理的困境,一直是項不容易的挑戰。


和平太平洋組成了當地居民為主的海灘護衛隊,他們負責匯集垃圾,收集、清洗、分類。其中塑膠廢棄物佔了很大一部份,他們引進了太陽能驅動的機器,將塑膠粉碎、融化重新做成塑膠磚頭,這些磚頭再拿去蓋成垃圾回收站,去宣導村莊進行垃圾回收分類。


目前已經有18座垃圾回收站,而剩餘的回收物則由海軍協助運走。經過挨家挨戶的宣導,2023年已經減少了45%垃圾焚燒。


史萊柏也希望未來這些磚頭能販售給其他公司,增加村落的經濟收入,也醞釀出新的商業模式。甚至進一步引進玻璃粉碎機,擴展可回收物在當地處理製作的多元可能性。


除了實際行動,教育也是重要一環。當地的藝術家用廢棄物創作藝術品,這些作品成為了宣導活動中的重要工具,向學校及社區居民傳遞垃圾回收的重要性。






透過裝置藝術進行環境教育也是和平太平洋的計畫之一。圖片來源:Eco Pazifico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