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下半年提「一次用產品減量里程碑」 徵集意見至8月底
環境部預計下半年提禁塑規劃,今(1)日推出「一次用產品源頭減量」許願池,民眾至8月底之前可針對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吸管、網購包裝、零售商品包裝等一次性用品減量措施提供意見。至於環境部原規劃2030年全面禁用四項一次性塑膠用品,是否持續?環境部表示,會參考民眾意見及塑膠公約走向調整做法,先前提出的禁用政策則依然是「選項之一」。

環境部將推減量里程碑 2030年禁塑成「選項之一」
環保署(現為環境部)2018年曾提出購物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吸管四項一次用產品「2025年全面限用、2030年全面禁用」時程表。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表示,將以「一次用產品減量里程碑」為名,在下半年提出新的減量規劃。
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昨(30)日至環境部記者室說明,除既有四項一次用產品外,還會新加入「零售商品包裝」和「網購包裝」。有些蔬果會用塑膠托盤及封膜包著販售,啤酒也可能用塑膠膜捆成一手來賣,未來都會設法減少這些零售商品過度包裝的情形。
賴瑩瑩表示,環境部已開設「一次用產品源頭減量」許願池,民眾即日起至8月31日,都可上網針對不同產品的減量做法表達意見。此外,塑膠公約第五次會議第二會期談判(INC-5.2)將在8月展開。最新2030、2035年減量里程碑,會參考民眾意見及公約談判成果訂出。
媒體關注,2030年禁用四項一次用塑膠產品是否不變?賴瑩瑩表示,減量做法除了禁限用之外,也包含鼓勵使用替代材質,或以租賃、循環使用來取代,「評估過後,我們可能朝向替代(材質)的方式去減量。」但他強調,依然把2030年全面禁四項一次用塑膠產品,當成減量的「選項之一」,實際政策則端視民眾意見及塑膠公約進展滾動調整。

2030年禁四塑可能調整 環團:沒理由說做不到
2030年禁用四項一次用塑膠產品的規畫可能生變,環團怎麼看?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議題部專案經理曾子郡表示,先前會議中曾聽循環署官員提及,禁用時程可能延至2035年,但環團認為過於保守。他表示,環境部從2018年就提出目標,中間有12年時間可逐步推動一次用產品的限用、禁用,「沒有理由說2030年做不到」。
他表示,若最後環境部選擇延後禁用時程,環團不會接受「鄉愿」的妥協做法。以塑膠袋為例,就算使用了紙類、生物可分解塑膠袋替代,若維持免費提供,仍無法改變民眾使用習慣、做到減廢,恐難與全面禁用的最終目標接軌。因此若要折衷,更好的做法是在替代材質之外,還要全面收費,對象包含目前政策未及、但大量使用塑膠袋的傳統市場、夜市等。
曾子郡表示,能理解環境部推行限塑政策面臨巨大壓力,但政策不應因為擔心輿論就趨於保守。台灣從2002年就開始限制特定場所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2009~2019年的統計指出,相較於塑膠餐具、紙容器的產銷量成長率高達36%,塑膠袋僅有11.4%,顯示限制塑膠袋的政策確實有效,建議環境部可利用減塑實績積極與大眾溝通、提高接受度。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