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幼兒一關鍵發展 增進社會化能力

順應幼兒一關鍵發展 增進社會化能力

文/信誼編輯群〡信誼好好育兒網

人類生活在群體社會中,與人良善互動是適應社會的基礎。孩子融入團體生活,首先應該注意什麼行為,才能順利融入團體、結交朋友呢?一個關鍵,可以教養孩子增進社會性發展,讓孩子能與他人愉快共處。

遊戲間裡,4歲的哥哥正在玩廚師切切樂遊戲,忙得不亦樂乎。2歲的弟弟見狀,也想加入遊戲,於是伸手抓過哥哥的玩具刀;哥哥見到玩具被搶,不甘示弱地推弟弟一把,弟弟開始嚎啕大哭。此時,身為爸媽的你,會選擇下列哪一種方式,能解決紛爭、又讓兄弟倆學到好禮貌呢?

A 因為哥哥動手推人,所以請哥哥離開遊戲間,不能再玩玩具。

B 因為弟弟先搶哥哥的玩具,所以請弟弟離開遊戲間,不能再玩玩具。

C 兩個人都有錯,所以兩個人都不能再玩。

D 把兩人拉開,分別與他們溝通。詢問弟弟:「你是不是想跟哥哥一起玩?你想想看,如果你的玩具被搶走,你會不會生氣?」詢問哥哥:「弟弟搶了你的玩具,所以你很生氣,但弟弟只是想跟你玩。如果換成是你被別人推倒,你會怎麼樣?」

禮貌是什麼?

在回答這個狀況題之前,爸媽可能要先想一想,禮貌是什麼?是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口邊嗎?或是行為舉止像個小紳士、小淑女?還是見到長輩得要畢恭畢敬?可是現在的孩子見到長輩,可以熱情給對方一個擁抱,禮貌的標準也會隨時代改變嗎?

其實「禮貌是每個人表現出來的好行為。禮貌是你對待其他人的方式。有了好禮貌,你對人客氣,細心又體貼。禮貌是用言語和行動,讓別人知道你關心他們。」(摘自圖畫書《禮貌》,上誼出版)也就是說,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各地文化習俗有何差異,只要用一顆體貼的心和他人相處,讓對方感到開心,就是好禮貌。

好禮貌來自同理心

這種發自內心替別人著想的能力,其實就是同理心。富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不僅可以察覺他人的情緒,還能進一步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帶給對方的感受。如果爸媽僅僅是把禮貌視為日常生活中的應對進退,機械式地訓練孩子見到人要打招呼、冒犯人要道歉,而沒有從根本上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即使孩子遵從爸媽的指示,卻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做這些事,這種「他律」而非「自律」的表現無法持久。

培養同理心

回到上述的狀況題,雖然「暫停法」跟「隔離法」都是相當有效的行為管理策略,能夠緩和孩子的情緒,但若衝突發生時,爸媽只就孩子的行為給予相應的處置,而沒有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試著理解他人的感受,往後遇到類似的情況,孩子還是會搶東西或推人。

案例中的弟弟可能是這樣想的:「我想跟哥哥一起玩,可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乾脆把玩具拿過來好了。」此時,如果爸媽適時地協助,弟弟就能學會跟哥哥說:「我也想玩」或「借我玩」。同樣地,若是爸媽提醒哥哥要顧及弟弟的感受,哥哥就會了解:「雖然弟弟搶我玩具讓我很生氣,但我推他讓他痛痛,他一定也很難過。」往後遇到同樣的情況,哥哥就不會再動手了。

看過以上的案例之後,儘管行為管教策略相當重要,但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以同理心為出發點,引導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才是教出好禮貌的根本之道!

同理心的發展階段

想教出有禮貌的好孩子,同理心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究竟,同理心與哪些發展向度有關?又有哪些需要關注的發展重點呢?

● 0∼1 歲 建立同理心的基礎

你是否曾注意過,初生的寶寶聽到其他寶寶的哭聲時,往往會跟著一起嚎啕大哭?當你用不同表情逗弄寶寶時,他會試著模仿你的表情?雖然小寶寶還無法分辨各種情緒的意涵,但這些行為代表寶寶已有能力區辨環境中的情緒線索。

1歲左右,孩子開始建立自我概念,懂得「我」和其他人是不同的,因此當他看見鏡子時,他能分辨出自己的影像。孩子也知道,別人的行為隱含著他們的意圖和目標,例如:媽媽看向杯子、伸出手,代表媽媽想要拿杯子。以上這些能力,都是發展同理心的重要基礎。

● 2∼3 歲 自我中心,但能給予他人同情

2歲以後,孩子開始具備口語溝通的能力,也逐漸認識不同的情緒。不過,孩子的認知發展仍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只能以自己的觀點來看待周遭的人事物。

雖然2∼3歲的幼兒還無法理解他人的觀點,但已經能夠表現出同情心,看到友伴哭泣時,會主動拍拍對方,表示安慰。不過,他們通常還無法理解同理心的內涵,因此不會自發性地展現真正的協助行為,或為了對方而犧牲自己的福利。也就是說,當友伴因玩具壞了而哭泣時,孩子雖能拍拍對方,卻不見得會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對方。

● 4∼6 歲 開始能同理他人的感受

4歲之後的孩子,不僅更懂得表達感受,還能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信念,而且別人的想法不一定跟我的相同。具備這種初階「觀點取替」能力的孩子,可依情境脈絡設想他人的感受,進而採取相應的行動,展現同理心。

雖然4∼6歲的孩子開始能考慮他人的感受,不過依據心理學家R. Selman的理論,完整的觀點取替共分五階段,每一階段都需要更複雜的認知能力才能達成,包括:從別人的觀點來反觀自己、分析影響他人信念的因素等等,因此,真正的同理心還需要好幾年才能完全發展成熟。

【延伸閱讀】

孩子不專心、人緣差 是感統失調造成嗎? https://pse.is/5yn88d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