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河流,比時光還長的回望/沈璐容

——淺評王長征《故鄉的河流瘦骨如柴》

沈璐容

《故鄉的河流瘦骨如柴》是安徽青年詩人王長征2023年6月在《詩林》發表的一首長詩。初讀這首詩感觸頗深,一直魂牽夢繞揮之不去。如今重讀這首詩,卻是另一番感受。

這首長詩共分八個章節,每個小節看似獨立,實則被一條線緊密地貫穿著,合在一起宛如一串閃金爍銀的念珠。而每個小節如同夜空閃爍著光芒的八顆近距離的星星,你總能順著線條觸摸到它構成圖畫的最終模樣。

閱讀完此詩第一個小節,我仿佛看到故鄉那條熟悉清澈的河流,周圍茂密的蘆葦蕩、水面歡騰的魚兒、岸邊如雲的羊群……詩人通過一個個意象,勾勒出故鄉的河流曾經的沉靜、美麗、安穩,沒有強烈的欲望,只想著全身心地付出,讓一河碧水揚波湧浪快樂地奔向大海,而她視這流淌的河水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用盡力氣長久地托舉著。詩人在這裏把自己想像成河水,想起如河流一般的母親,正夜以繼日地推舉著身為孩子的他去追尋更廣闊的天地。時光荏苒。作為母親一般的河流不復從前,但是母親的身份讓她依舊堅定地認為自己無所不能。這樣的描繪,形象生動地寫出故鄉的河流如同一個無私奉獻的母親,面對孩子,時刻充滿著滿腔愛意,只要生命未曾停止,就會付出一切,哪怕犧牲生命。這一小節最後寫道:“哦,孩子,請相信爆竹仍是一年的尾聲。”這幾句詩歌乍看十分突兀,只要你用心體會,總會有所發現。一年的尾聲是爆竹點燃的,一年的開端也是爆竹點燃的,這位母親耗盡生命,在每年的爆竹聲中告訴自己,哪怕苟延殘喘,也要托舉孩子奔向大海,讓孩子擁有更廣闊遼遠、自由快樂的天地。

詩中第二小節,寫出故鄉的河流逐漸虛弱不堪,故鄉的土地發生很大變化。開頭兩句:“曾經,她是我的母親。現在,她是我的孩子。”通過孩子和母親身份微妙的轉換,讓人感慨時光的流逝,母親逐漸老去,孩子漸漸走向壯年,她們的實力出現逆轉和懸殊。故鄉的土地變了模樣,莊稼不再輕易從土地裏生長,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那些坐在卡車上的麥子奔向的是未知的遠方,人們熱議著這些高樓大廈,疑惑著、迷茫著,眼裏再也沒有了信仰,而生命依舊被燃燒。所謂的理想、熱血都是藉口,人們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肆意將靈魂出賣。於是,詩人發出:“真理不需要敬畏,子彈的呼嘯更具力量。”生活在權力之下,人們交出信仰與靈魂。人之所以為人,更大程度在於擁有思想、靈魂和一座敬畏真理的心房。顯然,這樣的故鄉是逐漸走向滅亡的,而這條河流也會逐漸瘦弱下去,不再滋養這裏的人們,使得他們失去自我,還是因為失去自我,而讓河流變得如此瘦弱呢?我們不得而知。

詩歌的第三小節,寫浪花擊打下的河堤。詩人用“一顆浪花”而不是“一朵浪花”。於詩人而言,這如同一顆子彈,這顆浪花是有威力的,河流能擊起浪花。那麼這顆浪花為何擊打河堤呢?看來這是一種堅定的反抗,一種在故鄉河流瘦弱前的嘶吼。詩裏說著:“流水走向沉默”,輕撫著岸邊每一棵蘆葦、每一棵草、每一朵野花。勞作的人們依舊守著這片土地,始終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條瀕臨死亡的河流存在著美麗的圖案,哪怕僅僅是倒影也是充滿希望。

詩歌第四個小節,用“秋風送走最後一個秘密”開頭,把讀者帶入蕭瑟的秋天。作者把“光禿的樹幹”“童年的時光”“河流的一生”等一些看似毫無關聯的事物夾雜在一起,形成碎片式的美感,讓人不禁唏噓感歎秋日的落寞和衰敗,感到回憶和現實存在的巨大差距,令人感到十分憂傷。童年是無憂無慮充滿快樂的,眼前故鄉的河流則日漸憔悴,曾為故鄉奉獻一生,卻未曾被反哺。星空下那些燈盞,那些從故鄉走出去的少年,把城裏那些盲目攀比之風搬到農村,樓房高了,耕地少了,河流漸漸乾涸。難道這才是應有的繁華嗎?

此詩第五小節,故鄉的河流終於找到屬於它的歸宿,接受了“雜草堆積,淤泥阻滯”,接受了“最後一個泉眼被帶走”,最終“屈從於命運”。在“鋼筋水泥和廠房的脅迫下”,選擇快速地老去,不是沒有反抗過,只是對於一條河流而言,抗爭總是蒼白無力。她堅信深埋在地下的水系,想起以往的苦難,故鄉的河流頓時變得如同人一樣具有複雜的情感,越變越瘦弱,這是不可逆轉的命運。詩人講述著這群背叛她的鄉村孩子,其中有個他。詩人寫到這裏的時候內心究竟在想些什麼?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出詩人傷心不已,無比難過,於是選擇“順著這條瘦弱的河流,撥開她那淩亂不堪的頭髮,試圖解密特殊的暗語。”這裏的暗語早已經被秋風帶走,而試圖解密特殊暗語的舉措必將會是一場徒勞。故鄉的河流終究是要帶著痛苦流進詩人的夢裏。作為曾經的背叛者,心靈是無法解脫的,這樣的暗語被解密的可能微乎其微。

第六小節,詩人寫著萬物對河流離去的悲傷,意像豐富且富有美感,畫面感十足,讓人陷入一種無法言狀的悲痛中。既有大雁的哭訴,也有明媚花朵的靜放,還有人們深深淺淺的腳印和蘆葦蕩不停地搖晃。這樣淒迷清冷的畫面,讓人忍不住揣測,是何原因讓大雁的眼淚落下、讓花朵重新明媚,讓人們往返於河堤留下串串腳印,是什麼讓蘆葦依舊選擇守護著這條枯竭的河流。河水仿佛還會上漲,就像詩人的呼吸一樣不停。當詩人意識到這些僅僅在夢裏出現,於是便急忙關上這扇夢的窗戶,而這扇窗戶務必在天亮之前關上,不然,夢會隨著天明醒來。

此詩第七小節最能觸及靈魂。詩人寫出了“漫長的誕生與死亡一樣值得尊敬。”人們懼怕死亡、歡迎新生,無論是誕生還是死亡,都是生命最高光的時刻,這是值得受人尊敬的,這都是生命意義的開始。這條故鄉的河流,哪怕是在眾鳥的哀聲中走向絕境,也是一種生命的悲壯,也是生命凋謝後所存在的意義。多年以後,人們看到故鄉的河流,依然會想起她,訴說著她,讚美著她的無私,想念著她的美好。在現實世界裏河流瘦弱了,逐漸走向消亡,但在詩人心裏她正逐漸強大。

此詩最後一節,詩人用嘹亮的聲音,向著故鄉的河流怒吼著,既然無法選擇變回原來的模樣,那就請你繼續瘦弱下去。此時,詩人明白一個道理:“過往不追。”渴望瘦下去之後變成熊熊燃燒的火焰。燃燒為了什麼?為了把村莊、童年、民俗、親情……這一切的一切燒成回憶。詩人的怒吼逐漸變成咆哮,他沿著古老的河道,沿著光陰的鋒芒,奔跑著、呐喊著。此刻,賓士的馬與展翅的鷹以最快的速度沖向屬於他們的領地,這才是最好的結局。咆哮之後的沙啞聲,很快把詩人拉回現實世界,幻想不再,萬物從模糊開始變得清晰,故鄉的河流終於寫進獨屬於詩人自己的史詩。

再次讀完《故鄉的河流瘦骨如柴》,我不禁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整首詩歌語言精湛,意像豐富,有著一種無法言語的悲壯。這裏,寫著一條心甘情願獻出自己一切的河流,也寫著故鄉孩子的無情,當故鄉逐漸面目全非,當城市化逐漸滲透鄉村每個角落,童年的回憶逐漸遠走,就像詩人對故鄉河流的情感一樣,每次回望,都會發現這樣的回望比時光還長……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