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建國眷村修復工程再獲建築園冶獎 聲音策展編織眷村生活記憶

虎尾建國眷村修復工程再獲建築園冶獎 聲音策展編織眷村生活記憶

【記者 劉春生/雲林 報導】聲音無所不在,人們經常過於依賴視覺,而忽略了聆聽的重要性,虎尾建國眷村18日上午在建國一村活動中心舉辦聲音藝術展覽「織聲眷村」開幕茶會,以聲音為主軸,邀請1組歷史聲音策展團隊、兩位聲音藝術家以及5組學生共創團隊,在眷村8處位置形成8個聲音展區。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織聲計畫為文化部助地方創生計畫,希望能扶持年輕藝術家或在地青年創業,透過實驗性的聲音工作坊,來共同討論與發想眷村聲音藝術共創與裝置產出計畫。計畫中透過工作坊找到能共同創作的團體或夥伴,並嘗試以建國眷村作為共創基地,邀請專業聲音創作藝術家帶領操作,讓進駐單位進行聲音創作、眷聲訪問等共創使用。

此次織聲眷村展覽除了呈現工作坊成果,也邀請虎尾眷村再造協會、聲音藝術家鄭琬蒨、目目文創分別於建國一村活動中心、防空洞、水塔三處進行聲音策展:展場1「歷史聲音策展」,由虎尾眷村再造協會策劃,地點位於活動中心、眷味廚房,以眷村歌星、眷村生活、眷菜3個主題的聲音做呈現,搭配平面展示,帶大家回到以前的眷村生活。

展場2「聲音繼續存在」,地點位於防空洞,由聲音藝術家鄭琬蒨製作的多聲道聲音裝置,透過風測裝置感應防空洞外的風,將人聲製造的風聲結合環境中錄製的竹林聲、發財樹內部聲,建構出即興音景。當觀眾走進過道時,其腳步所造成的震動,也將與事前錄下的各種節奏的腳步聲進行殘響的交錯。

展場3「湧聲8部」由目目文創於水塔製作的聲景裝置,將環境聲音與水的意象重回塔內,以非電力機械迴旋方式進行水的古今聲景堆疊重現,民眾可以透過手動旋轉方式讓水隨著角度發出不同速度的聲音感。

虎尾建國眷村營運管理中心執行長劉志謙表示,目前虎尾建國眷村織聲計畫已辦理超過7場次工作坊,參與人數超過100人次,其中包含在地文史工作者、聲音藝術家、目前在學學生等,「織聲眷村」展期自113年5月18日至6月16日。未來會持續透過聲音地景連結以及聲音計畫,集合在地大學相關科系,推動虎尾建國眷村等文化資產場域,以聲音、藝術、音像等概念來發展,結合布袋戲、廣播的元素,展現雲林在地獨特的聲音味道。

陳璧君處長說,虎尾眷村再造歷史計畫亮點連續3年屢屢獲獎,獲得2020、2021、2023建築園冶獎(公共建築景觀類)、第10屆(2023)台灣景觀大獎-環境規劃設計類優質獎、2022年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都市更新類金質獎、2023年國家卓越建設特別獎的肯定,目前新完成的忠棟、孝棟及活動中心,也已獲得2024建築園冶獎(舊建築再生類)了,能說虎尾建國眷村匯集了縣府及文觀處諸多的心力,就為了打造1個雲林集合文化、觀光、親子活動的主要場域,未來搭配藝術、文化、文創等主題,將會是家庭親子放風的好去處。

文觀處表示,虎尾建國眷村空間整修與活化持續進行中,目前預計6月即將會有6個空間開放招商進駐,近期也會辦理招商帶看屋活動,透過營運管理中心第1線詳細說明眷村營運情形與招租空間,讓欲進駐者能更清楚空間使用狀況。而建國二村也由縣府城鄉處進行整體景觀改善,預計今年底會完成修繕工程並開放參觀,相關活動資訊請上「虎尾建國眷村」粉絲專頁查詢。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