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的高考/陸琴華

陸琴華

古時沒有高考,可是有科舉。科舉跟今天的高考差不多,都是官府通過書面考試來嚴格選拔人才的。士子考中了就如孟郊的“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落選的就如“月掛輕紗羞見人,天地茫茫玄色深。當此時節應醉酒,莫道人生浮與沉”。明代首輔張居正呢?此前曾經參加舉人考試,沒想到落選了。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嘉靖十六年,張居正才十三歲,只不過跟辛棄疾詩裏描寫的孩子一樣,頑皮,懵懂,不諳世故,可是已經像一個小大人似的從家鄉荊州來到武昌參加鄉試了,也就是舉人的選拔考試。張居正本應考中舉人,從此步入仕途,可是由於有人從中作梗,落選了。是誰跟小小張居正過意不去呢?不是別人,正是當時有名的才子顧璘。顧璘是當時湖廣巡撫,位高權重,是個炙手可熱的人物。而張居正呢?別看他年齡不大,可在湖廣一帶也是小有名氣,算得上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了,甚至一些民間傳說還把張居正形容得神乎其神。比如嘉靖十五年,張居正十二歲,荊州知府李士翱,夜裏做了一個夢,這個夢稀奇古怪,竟然是玉皇大帝把一枚寶玉製作的印交到了一個孩子手裏。第二天李士翱還為夜裏的夢而神思恍惚,等到他來到荊州府點名時,李士翱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來他面前站著的一個孩子竟然跟他夢裏夢見的孩子一模一樣。這個孩子就是張居正。那個時候,張居正叫張白圭。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張居正會不會像夢裏玉皇大帝那樣期待一個孩子呢?

張居正聰明伶俐由來已久。兩歲的時候,他的同堂叔父龍湫讀《孟子》,張居正耳濡目染就能記住裏面的一些內容。五歲入學讀書,學到的知識已經遙遙領先於同齡孩子。到了十歲,就通曉六經大義,至於吟詩作對簡直就是小菜一碟,算不了什麼。比如一次張居正爺爺的上聯:“莫做燈籠千只眼。”張居正靈機一動,吟出下聯:“要當蠟燭一條心。”對得工整,天衣無縫。這麼小,即使才華橫溢,可是中了舉並非好事。謙受益,滿招損,自古以來這樣的教訓不知有多少,比如王安石筆下的仲永不就是因為驕傲吃老本到最後“泯然眾人矣”?顧璘想,即使張居正將來不“泯然眾人矣”,也有可能跟唐伯虎那樣淪落為娛樂文人,一生的事業都在詩酒風流裏消失的無影無蹤。大才大志卻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實在遺憾。而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就中了舉人,也最易自我陶醉,不思進取。於是顧璘對當時監試馮禦史說:“張居正是一個大才,早些發達,原沒有什麼不可。不過最好還讓他遲幾年,等到才具老練了,將來的發展才沒有限量。”馮禦史覺得顧璘的話有道理,就憑藉手中的權力沒有錄取張居正為舉人。

“鬱鬱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顧璘讓張居正舉人考試吃了一回挫折,並沒有消磨張居正鬥志,而是深深理解顧璘的苦衷。成年後的張居正回憶這段經歷時說:“僕自以童幼,豈敢忘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報,中心藏之,為嘗敢忘。”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