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端午節/劉永宗

劉永宗

每當農曆五月的腳步輕輕走來,故鄉的每一個角落都彌漫著濃厚的節日氛圍,仿佛一草一木都在訴說著端午的故事。故鄉的端午節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我記憶的寶盒裏。那遙遠的童年,那親切的鄉音,那獨特的習俗,都如同一幅幅畫卷,在我心中緩緩展開。

故鄉的端午節,是一曲餘音繞梁的童謠。故鄉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龍船。”這首童謠描寫的正是故鄉盛大的端午節。端午節在老家又被喚作“五日節”,不少地方從初一到初五幾乎都可以算是端午節,節日的隆重恐怕僅次於春節了。按照傳統習俗,端午節第一天,即初一,故鄉人要吃“米糕”過節,米糕又稱為“碗糕”——即把大米磨成漿,然後發酵,再加上白糖蒸熟,新出籠的米糕熱氣騰騰,口感松、軟、綿,堪稱美味。初二包粽子。端午節前夕,母親們會提前幾天浸泡糯米,準備好粽葉和各種餡料,只為在初二那天,為家人包上一鍋香甜的粽子。那剛出鍋的粽子一口咬下後,滿嘴都是糯米和粽葉的清香。初三吃螺,指的是故鄉海邊特產的“小麥螺”,傳說要是脖子短的人呢,這天買螺回家吸螺,脖子就會變得修長而美麗呢。初四在門框兩邊插上艾草,驅邪消災。

而在五月初五的早晨,人們會去採集“午時草”。到了中午,母親們將午時草放入大鍋中煮水。同時,她們還會將帶有根、葉、殼的整株黃豆和雞蛋清洗乾淨,與午時草一起下鍋蒸煮。在這個過程中,屋子裏彌漫著青草的清香和雞蛋的鮮美味道。

到了初五這天,端午節達到了高潮——有些村鎮會舉行扒龍船比賽。據說,有些地方甚至還有“龍鼓詩”——這是民間藝人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劃龍舟時創作的方言俚歌。每年端午節,鄉親們組織龍鼓遊唱隊舉著牌燈、敲打鼓點,穿行於大街小巷,祈求鄉人平安吉祥。“龍鼓詩”聲韻古樸優雅,富有感染力。只是迄今我也未能領略這一盛況,傾聽那悠悠古韻,難免感到有些惋惜。

故鄉的端午節,如同一根牽動鄉愁的絲線。細細想來,已經二十餘年未曾在故鄉過端午節了。孩時的記憶裏,每個端午節前夕,外婆總會小心翼翼地提著一籃筐精心準備的“虎蛋”來到我們家。這籃筐裏裝滿了未煮的雞蛋或者鴨蛋,蛋的上面細心地放置了“掛豆錢”和“紙老虎”的剪紙。同時,外婆還會為我們兄弟姐妹帶來幾套新衣裳,那些新衣裳的布料柔軟舒適,色彩鮮豔,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試穿在身上,感受那份節日的喜悅和外婆的慈愛。那個時候,外婆身體還比較硬朗,走路健步如飛,說話嗓門大聲音洪亮,常常是人未到,聲音先到。據說這“掛虎蛋”的習俗其實還寄託著濃濃的愛意呢。傳說很久以前,天上有個瘟神,每到端午節都要來到凡間為非作歹,特別是傷害無辜的小孩,輕則發燒厭食,重則臥床不起。這可把媽媽們急壞了,紛紛到廟裏頭燒香拜佛。女媧娘娘聞訊後去找瘟神理論:“今後不許傷害我的嫡親孩兒!”瘟神自知不是女神的對手,便問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女媧一笑:“每年端午節,我會讓我的嫡親孩兒在胸前掛上一只蛋兜,不許你胡來。”從此,端午節掛蛋兜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每到這天,母親們便將蛋煮熟掛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

如今,遠離故鄉,那些用五色絲線編織的蛋兜,可以盛滿黃黃的鴨蛋和鮮甜的桃子,卻似乎也盛不下滿滿的鄉愁;當年和小夥伴們非常熱衷的“端午立蛋”遊戲也早已成了遙遠的回憶,當年“掛虎蛋”來的外婆也已別離了塵世,想來不勝唏噓。

在異鄉的日子裏,端午節總是帶給我別樣的感慨。端午佳節來臨,我都會在心裏默默祈禱,希望故鄉的親人們都能平安健康,幸福吉祥。而那份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也如同午時草的清香,穿越時空,永遠彌漫在我的心田。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