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漢字之美/春秋雨
春秋雨
漢字,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生的情懷,一生的陪伴,就像我們的姓名、故鄉,深深融入在我們的血脈裏,滋養著整個人生和全部生活,見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演進變遷,銘刻著澄明清澈的歷史文化印跡。
漢字,屬於中國、中華民族,它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舉世無雙,獨步世界,為我們打開了通往文明的窗口,讓我們縱覽古今,仰望天地乾坤;同時讓我們讀出其獨特的結構之美、象形之美、意蘊之美、音韻之美。正如日月天地、山川江河、上下左右、父慈母愛,每一橫一豎、一撇一捺、一點一彎鉤,都是意境、意蘊、理念,都有各自不同的韻律、色彩、故事。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曾說:“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
感悟漢字之美,體悟漢字之魅力,最為科學的方法是書寫,即神情專注、斂聲屏氣地用毛筆或鋼筆、鉛筆一筆一畫書寫,從每個字“橫豎撇捺”之筆劃、結構、韻律中,體悟其背後蘊含著的剛柔相濟、寓意內涵、哲思邏輯。唯此,才可觸摸到漢字的血脈筋骨,聆聽到豪邁激揚、溫婉清逸韻律。歷史老師王磊曾說:“漢字是我們的審美,橫平豎直告訴我們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漢字是我們的精神,顏筋柳骨告訴我們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漢字是我們的哲學,止戈為武告訴我們大國重器只為和平。”橫平豎直、顏筋柳骨、止戈為武,審美、精神、哲學,多麼形象貼切。
漢字是最具魅力的語言文字。感謝的魅力,在於中正端莊、形意協和,在於其結構佈局穩定、秩序、莊嚴、神聖,是情感與靈魂、思想與哲學、科學與藝術的完美集合。比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比如仁義禮智信、誠忠節勇嚴,每個字的偏旁部首,不僅為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相互聯繫緊密,並且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辯證關係與造字邏輯。換言之,每一個字都是先哲的智慧結晶,飽含著深刻的邏輯關係、哲思理念、審美價值。
漢字,連接著楚辭漢賦、唐詩宋詞、書法楹聯,連接著長江黃河、敦煌良渚,輝煌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文化,也詩情畫意著人們的物質思想文化生活。那麼,何以讀懂漢字,體悟出漢字之魅力呢?很簡單——像讀中小學時那樣,將書寫作為常修必修的一門功課,秉持的一種姿態和精神。過去,人們常以“字如其人”作為評判漢字書寫水準、文化修養標準。此論看似不盡客觀全面,有失偏頗,但不能不說從一個側面也表明,人們對漢字形意之美、書寫之美非常重視。特別是公職人員、專家學者乃至大中專畢業生,漢字的辨識讀寫能力,總會為眾人所矚目。
近些年,隨著電腦的普及和數字化、智能化的廣泛應用,傳統手書漢字方式,在很多人手上已然“退化”到無所適從、提筆忘字,甚至平仄難以準確辨識境地。且不說曾經諳熟於祖父輩手上的鱗次櫛比、沆瀣一氣、魑魅魍魎、鰥寡孤獨、狻猊獬豸那些字詞,很多人難以正確讀寫出來,的、地、得混用,己、已、巳不分,錯別字連篇等情形,更是俯首皆是,頗有點見怪不怪似的。如此姿態,何以觸摸到漢字的溫度,感悟到漢字之美?又何以讀懂“楚辭漢賦、唐詩宋詞”“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呢?
漢字,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根、源頭活水。有漢字,才有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才能豐潤燦爛我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只有讀懂漢字,才能讀懂、領悟我們姓名、故鄉的寓意,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才會少一些困惑迷茫、淒然失落。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錢偉長髮明瞭電腦漢字輸入法“錢碼”,但他同時明確講到:“我們的文化與我們的文字是緊密聯繫著的,假如我們(將漢字)改為拼音文字,那麼老實說,詩歌、對聯、書法家都不存在了……我們應該保護它,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言之鑿鑿,也誠然如此。
今天我們使用的漢字,書寫載體、工具雖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始終不變的是其所具有的中正端莊、形意協和、音色韻律,凸顯著的深刻哲思理念、審美價值。或許,這就是漢字綿延千年、長盛不衰之魅力、價值及其生命力所在。
- 新聞關鍵字: 語言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