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看雲/夏俊山

夏俊山
少年時期,我是在鄉下度過的,那時候,沒有電視、電腦,,連電影也很少看到。勞動之餘,我常常找一處草地,或躺或坐,靜靜地看雲。
雨後初晴,暖風拂面,這時候看雲,陽光明媚,空氣清新,雲也活潑。看吧,在風的指揮下,一朵接著一朵的雲,把天空當成了盡情表演的舞臺。有時,它們像毛茸茸的小狗,一個追著一個亂跑;有時,它們又搖身一變,變成白髮銀須,身穿長袍的老人,在悠閒地觀光散步;有時,它們玩起接龍的遊戲,於是一望無際藍天忽然有了一條白石壘成的天橋……難忘的是一次亂風忽至,雲抖動了一下,漸漸變了色彩。遙望西天,天邊出現了一片寸草不生德沙漠,沙漠的邊上,兇殘的狼群分散在好幾處,它們或站或伏或騰空面躍,一個個齜牙咧嘴,伸著長舌。一頭似虎非虎的怪獸,張開恐怖的血盆大口,雙目好像在噴火,與狼群在對視,好像要拼個你死我活。那些不可一世的狼群頓時嚇得縮成一團,企圖作困獸之鬥。忽然又來了一隊人馬,霎時間,天空亂作一團,各種動物以及人物展開了混戰……
有風的時候看雲,讓人心潮起伏,無風的時候看雲,則是另一番情景。晴朗的天穹,蔚藍如一碧萬頃的湖面,一朵朵白雲如移動的帆影,緩緩前行;又有些像悠閒覓草的羊群,似堆積成小山的皚皚白雪,如春天郊遊的少女,自由自在,活力四射。有時,夕陽西下,落日的餘暉給雲換上一身美麗的衣裳,白、橙、紫、粉紅、淡藍……繽紛燦爛,天空變成了一幅色彩分明的水彩畫。這時抬頭看雲,我的心就會一片明淨,心底的失落與煩憂也被滌蕩得無影無蹤,渾身的疲備一掃而光,心頭湧起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愉悅。
多村看雲、雲彩在不斷變換著形狀,變換著色彩。老人們常據此預測天氣。“早看東南,晚看西北”,早晚看雲,他們會說:“天邊有霞了,明天要下雨。”“或者說:“明天是個好晴天。”為什麼前後不一致?理由是早晚不同,“早燒霞,不出門;晚燒霞,曬死人。”中午看雲,大朵大朵的雲在高空飄,他們會說:“雲交雲,雨淋淋。”“天上鐵砧砧,地上大雨淋。”我看雲,看不出任何天氣變化的徵兆,只是覺得:悠悠白雲,純潔、明淨、任情任性、天真率直,沒有虛偽、沒有做作。看雲,我可以讓身心完全放鬆,我可以體會這奇妙的美麗,我的生命會增添萬千激情,思緒會隨著雲朵飄飛,我傷佛看到,在那白雲深處也有著一望無際的原野,神仙們正趕著一群群牛羊在放牧……
“文革”之後,我考進了大學,讀到唐代文學家來鵠的一首詩:“千形萬象竟還空,映山藏水片複重。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這首以《雲》為題的詩讓我的思緒飄回了鄉村,當年,鄉村看雲的一幕幕又浮現在腦海中。變來變去,飄忽不定的雲,被來鵠賦予人的感情,顯然有了象徵意義。有人認為前兩句是比喻那些心機深沉的小人,或比喻那些遭遇挫折而心灰意冷的奮鬥者。詩人通過描繪自然現象,反映了對社會現實的憂慮。還有人認為,詩無達詁。在詩人眼中,“雲”象徵不關心民生疾苦,不管人民死活的“肉食者”。那時,我在鄉村看雲,為什麼有時聯想到的是風吹雲動,一團又一團的雲在天上爭鬥、廝殺,這會不會跟各地造反派頻頻發生武鬥有關?
後來,我在鄉村看雲,更多的是看到雲的那份自在,那種超然於塵世之上的和美、純淨、美妙,是因為各地的武鬥已經銷聲匿跡,“造反派”響應號召,實現了“革命大聯合”,而我也回到鄉下老家,死心塌地,開始種田?鄉村看雲,我說不清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迥異的聯想與感受。考上大學後,回到鄉下老家度假,在田野上漫步,我仍然喜歡抬頭看雲。看雲的時候,我覺得目光會因此致遠,心胸會因此開闊,精神會因此高潔,心情會因此輕鬆,人也有了想親近天空的感覺,於是展開雙臂,想擁抱陽光,覺得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好,自己與萬物是那樣的和諧與融洽,不再為一些瑣碎的小事而感到憤懣,心也開始如雲朵般悠然。
鄉村看雲,不同的時期,感受如此不同,我想,除了社會環境的因素,大概就是人的心境有異吧,就像面對落花,有人吟唱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有人感傷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有人讚歎“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看花的感受隨心境變化,看雲其實也一樣。令人感慨的是,後來我成了高中教師,收入增加了,生活的忙碌、緊張、浮躁,卻讓我忘了自己頭頂上那一片天,那悠悠變幻的的雲,我再也沒有了看雲的心情,這是不是人生的悲哀呢?
起起落落,風雨兼程,這是生活的常態。歲月流轉,心情變化,這是人生的軌跡。我想,最好的生活,不是沒有困難,而是始終有一份看雲的心情,把平平仄仄的日子過成詩。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