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行動出發 饒慶鈴:臺東穩步打造韌性城市藍圖

【記者 朱達志/台東 報導】面對極端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臺東選擇從文化與社區出發,走出一條貼近土地、融入日常的韌性城市路線。臺東縣政府德國淨零城鄉發展考察團前往圖林根邦Kannawurf,實地參訪融合歷史保存與永續聚落的社區營造模式。饒慶鈴縣長表示,這類將氣候適應與文化景觀結合的做法,為臺東未來的聚落營造與空間規劃,帶來具體參考與反思。
考察行程中,團隊也參訪以青銅時代文化遺址為背景重新打造的「Leubinger Fürstenhügel」休息站。該站以現代建築手法延續歷史記憶,並透過公共設施與環境導覽,引導遊客理解在地文化與自然的共生關係。縣府認為,這樣讓歷史「走進日常」的設計,與臺東近年強調土地記憶與公共場域整合的理念相當契合。
以「大武之心南迴驛」為例,縣府以地景建築語彙打造順應山海地形的公共設施,建築曲線呼應南迴鐵道與東海岸的自然線條,融入在地風貌之中,該站點不僅作為旅客休憩與交通轉乘的節點,更逐步發展為南迴沿線的觀景平台與慢旅行導入據點,未來亦將結合周邊環境與觀光資源,成為連結地方故事與旅人經驗的重要空間。
然而,文化與空間整合並非一蹴可幾,縣府坦言,在落實地方創生與永續聚落過程中,如何兼顧原鄉文化的尊重、設施維護的成本與長期參與的動能,是當前面臨的挑戰。因此,近年來縣府更積極與在地社群合作,透過實驗性展覽與參與式規劃,培養民眾共同營造的習慣與能量。
其中,「Kahirahira 南島生活」行動是一項具代表性的文化韌性實踐,該展覽以漂流木藝術、獨木舟修復、藍染與藤編工作坊,傳遞台灣原住民族的海洋智慧。至今已吸引超過5,000人次參與,亦延伸為學校巡迴教育資源,逐步建立文化傳承與氣候教育的連結。
針對年輕世代的參與,縣府亦推出「2025青年新五感走讀計畫」,邀請青年走入綠島、南迴線與臺東市區,實地體驗低碳旅行、農業循環與部落智慧,鼓勵從地方出發,發展永續觀點與公共參與能力。這不只是體驗活動,更是推動世代對話、連結未來行動的起點。
縣府強調,臺東的「慢經濟」從來不只是產業策略,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從農產生產、文化節慶到社區共創,都是根植於地方條件的回應方式,也是臺東回應氣候變遷、推動永續城市的重要根基。未來,縣府將持續推動以文化為核心的聚落營造計畫,整合公私部門力量,建立跨局處、跨社群的合作平台,讓臺東每個角落都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韌性風景。(照片記者朱達志翻攝)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